|
(六)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淮南样板。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完成成片造林7000亩以上,加强淠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保护好“三山”、“三水”等重要生态屏障。加强港口岸线使用管理、湿地管理和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关闭矿区、非煤矿山生态修复。争取国家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区政策,加快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实施园林绿化精品示范工程,推进城市公园、绿道等建设,积极谋划煤矿遗址公园。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工建设大气环境监测与综合治理系统项目。扎实开展建筑扬尘、非法堆场、农村燃煤小锅炉、黑加油站等专项整治,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完成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和黄标车淘汰任务。继续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和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开展盗采地下水专项整治,加强城市黑臭水体、龙王撇洪沟等5条水系治理。建立雨污分流城镇污水系统,建成首创第一污水处理厂二期,所有工业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抓好土壤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构建绿色发展模式。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支持传统产业清洁化生产,加强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综合利用,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全面普及生态文明教育,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强化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健全企业环境信用记录和违法排污黑名单制度,严格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探索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环境保护责任离任审计。
(七)更加注重开放发展,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释放发展新潜能,培育发展新优势,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积极推进合淮同城化。办好合肥都市圈城市党政领导第八次会商会议,加速与合肥全方位等高对接。坚持规划协同、交通协同、产业协同、社会事业协同,积极参与合肥都市圈“十三五”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争取合淮工业走廊规划获批。深化与合肥合作共建寿蜀现代产业园、新桥国际产业园,谋划建设新桥空港物流园,推进科教、医疗、社保等资源合作共享。
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壮大国家级经开区,加快产城一体建设,当好全市转型发展的排头兵。紧抓市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机遇,以创促建,建设“四中心一基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加快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做好防护距离范围内居民搬迁安置工作,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完善园区转型发展支持政策,推进各类产业园竞相发展。
努力扩大招商引资。注重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强化工业、制造业招商。推行招商引资项目责任制,着力提高签约项目的落地率,确保引进内资、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资金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平稳较快增长。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政策,落实招商引资项目审批服务“交钥匙”工程,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推进开放大平台、大通关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建设淮南港,谋划打造区域性综合物流集散中心。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推进六大出口基地、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申报。建立口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设立出入境检验检疫正式机构。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强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劳务技术合作。密切友城交流,助推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