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16-03-06 10:57:49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南京市政府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创新,公共服务,绿色低碳,文化建设

完善功能提升品质,环境质量明显改观。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江北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完成总体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新区建设全面启动。河西城市新中心发展框架基本形成,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南部新城加快建设,大校场机场顺利搬迁,鼓楼滨江、铁北、燕子矶、铁心桥—西善桥、麒麟等片区改造全面实施。轨道交通实现网络化运营,地铁3号线建成通车,5条轨道交通线路同步建设,运营里程达到225公里,位居全国第4。扬子江隧道顺利建成,成为五年来建成的第5条过江通道。模范西路改造、红山南路东延等一批城市道路工程加快建设,城市综合路网体系进一步健全。城市文化形象不断提升,建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牛首山文化旅游区、金陵大报恩寺遗址景区开放运行,圆满举办佛顶骨舍利供奉大典,成功举办首届南京国际马拉松赛。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街巷停车、交通秩序得到好转,交通拥堵指数从全国第21位下降至第28位。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城市管护机制逐步健全。全面实施烟花爆竹禁放。江南、江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餐厨垃圾处理厂建成运营,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实现新突破。优化调整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基本建成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000多平方公里示范区,绿化造林4.2万亩。污染治理力度持续加大,实施加强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大幅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全面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措施。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全部淘汰。金陵石化及周边、大厂、梅山和长江大桥地区等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有序展开。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5天,较上年增加45天。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26.9%,降幅居全省第一。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98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1.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1%,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民生十件实事全面完成,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7.7%,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1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人均纯收入低于6500元农户全部脱贫。全力促进创业就业,启动实施“创业助推行动”,培育自主创业者1.6万人,带动就业12.3万人,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2.2万人,其中大学以上人员占比达57.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顺利实现“五险”市级统筹,启动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城乡低保和居民基础养老金实现全城同标。促进住房保障体系转型,推进公共租赁住房与廉租房并轨运行。新开工各类保障房301万平方米,竣工296万平方米,累计有13.6万户居民入住保障房。完成城中村、危旧房改造254万平方米。

优化提升公共服务,推进学前教育“增量、提优、普惠”工程,省、市优质园比例达到84%。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办法,就近入学率超过90%。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河西儿童医院投入使用,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推进“医养融合”,新增养老机构床位4771张。新增、更新公交车1243辆,新增公共自行车2.2万辆,主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50%,领先全国同类城市。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提高到2.8平方米。基本实现全市主要公共区域WIFI网络免费向公众开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新建40家街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扎实做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访稳定、防汛应急处置等各项工作,妥善处置“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善后工作。平安南京、法治南京建设不断深化,公众安全感达93%。民族、宗教、双拥、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档案、史志、参事、仲裁、残疾人、慈善事业取得新业绩。

各位代表,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的五年,是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的五年,是创新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城市发展活力显著提升的五年,是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乡建设水平显著提升的五年,是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五年。五年来,我们经历了一系列大事要事难事,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风险挑战,成功举办了2013年亚青会、2014年夏季青奥会,有效保障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活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

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倾力支持,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在各行各业辛勤劳动的全体市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宁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支持南京建设与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正面对着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仍然偏重,稳增长、调结构任重道远;科技、人才与产业结合度不够紧,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转换;资源约束趋紧,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环境治理及城市长效管理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增收压力较大,就业、养老、教育、医疗、食品药品安全等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努力在破除瓶颈、补齐短板上取得明显进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