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发展门户网讯(实习生李冲)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秀兰教授和讲师徐晓新博士联合撰写的《避开发展能力陷阱:中国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启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该报告对中国实现千年目标的社会动员机制进行了分析总结。
报告认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PPP)有效地动员了中国社会力量,释放了社会部门的潜力。中国探索基于激励机制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完成或提前完成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经验。
报告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吸引社会资源投资公共设施。2004年,城市设施建设方面的PPP开始繁荣。
自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换挡,PPP被认为是对冲经济放缓风险的有效和高效的手段。PPP上升到了战略层面,领域拓展与机制创新并行。
报告指出,2013年末,中国开始计划通过PPP来动员社会资本;一年后,财政部于2014年12月成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承担PPP工作的政策研究、咨询培训、信息统计和国际交流等职责。2014年9月到2015年3月之间,国务院颁布了7个、财政部和发改委颁布了14个PPP相关的政策和实施准则。在这同一时期,地方政府发布了20项PPP政策的实施细则。2015年3月,颁布并施行了监管政府购买服务的国家法规。2015年5月,发改委发起和推动的PPP项目包括水资源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投资总额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
报告认为,PPP将成为发展融资的主要模式,而创新的融资机制,例如社会影响债券也将在社会服务的提供方面予以考虑。然而,PPP的操作和管理结构仍然使决策者感到困惑,特别是合同和实施需要妥善完成,实施中的风险需要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