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现代化报告分析工业现代化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 2015-06-12 17:33:11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振红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 现代化报告 中科院 何传启 中国工业现代化 路线图 世界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王振红) 2015年6月6日,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在京举办“《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工业现代化研究》专家座谈会”。在会上,《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工业现代化研究》新鲜出炉,报告分析了工业现代化的实证研究。

工业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是对工业现代化过程或现象进行直接研究。这种研究以学术目的为主,旨在探索工业现代化的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或者检验工业现代化理论的真实性。如果这种研究基于应用目的,那么,它就属于工业现代化的应用研究。

从广义角度看,工业现代化的实证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流派。

首先,技术创新学派。主要观点:技术创新和工业革命是工业现代化的推动力。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出版《经济发展理论》,提出“创新理论”。他认为,企业创新是引入一种新生产函数,就是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组合。他提出了企业创新的五种形式:新产品、新工艺、新原料来源、新市场和新企业组织形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受到全球关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工业发展报告2013》中介绍了18世纪以来的六次创新浪潮(图)。

图 18世纪以来创新的六次浪潮

资料来源:UNIDO,2013; Hargroves, Smith, 2005.

其次,制度创新学派。主要观点:制度创新是工业现代化的动力。制度创新学派是熊彼特“创新理论”在制度领域的延伸。制度经济学对制度创新有系统阐述。

其三,企业结构学派。主要观点:企业组织结构变迁是工业现代化的表现形态。Abbott(2002,2003)系统梳理了工业现代化与企业产生和成长的文献,系统梳理了工业现代化与发展理论的研究进展,涵盖了工业现代化的社会结构、文化与行为的方面、个体企业的发展、技术生产体系的进步、市场与消费/存储/投资等广阔领域的研究。美国学者钱德勒的《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揭示了企业成长的主要特点。

其四,产业结构学派。主要观点:工业化是工业现代化的主要形式。关于工业化的宏观结构研究,都可以归入这个学派。钱纳里等人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中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经济计量模型,考察了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分析了工业化的结构转变和特点,描述了经典工业现代化的过程,

他把工业部门分为早期工业部门、中期工业部门和晚期工业部门三类。早期工业包括食品和轻纺工业等,中期工业包括非金属、橡胶和化学工业等,晚期工业包括重工业等,重工业包括耐用消费品和耐用资本品。

一般认为,工业化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在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上升,消费品工业优势下降;在第三阶段,资本品和消费品工业达到平衡,资本品工业逐渐占优势。

德国学者霍夫曼提出用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的产值比作为衡量工业化水平的定量指标。

其五,历史学派。主要观点:工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工业现代化与经济社会是相互作用的,世界各国的工业现代化具有不同特点。Tzeng(1999)揭示了工业现代化与社会结构、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关系。Istoriya(2012)分析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的自19世纪到20世纪30年的的工业现代化进程。不同国家学者对不同产业的产业现代化做了大量研究。

陈佳贵(2004)、陈佳贵和黄群慧(2009)对中国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进行了全面研究。韩毅(2007)和杨朝辉(2011)对美国工业现代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