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占全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的30%

发布时间: 2015-02-02 10:20:21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联合国儿基会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图集 儿童生存 儿童保护 儿童发展 教育体系 入学率 性别比

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近日发布了2014《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图集》,汇集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数据以及影响儿童发展的一些社会经济背景数据。

到2010年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已经在中国的全部2856个县实现。在努力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的同时,中国政府于2006年修订了《义务教育法》,将新的重点放在均衡和公平发展上,以缩小各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差距。政府还力图通过制定学生人均公用经费的国家标准来促进均衡发展,提供专项资金用于加快农村学校建设,建立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并支持西部农村学校的特设教师岗位招聘工作。

男女儿童的小学净入学率显示,从2006年开始中国已经实现了在小学教育中消除性别差异的目标。根据2013年《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报告》,到2015年在各级教育中消除性别差异的千年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2001年到2012年间,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名义增长了3.7倍,用于支持教育财政改革和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预算的增加支持了两项重要举措的落实,即免除学费以及实施“两免一补”政策 (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以来已经惠及将近1.6亿城乡学生。此外,建设寄宿制初中和提供远程教育设施这两项举措也使农村地区的校园基础设施和设备状况得以改善。

中国在2012年已经实现2006年制定的财政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全国性目标。尽管拨款增加,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投入依旧不足。目前,大量的教育经费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工资和课本等;对教育质量方面的投入,如教师培训、课程改革以及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的投入仍然不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学前教育发展制定了多个目标,其中包括到2020年将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70%。为达到这些目标,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财政将拨款500亿元人民币,重点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从2011年开始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财政支持将促进包括幼儿园和学前班在内的学前教育政策的贯彻,社会贫困群体有望得到更多机会接受学前教育。

如何保证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

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如何保证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特别规定应确保流动人口子女享有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重申“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解决流动儿童就学问题。

尽管政府不断完善关于禁止歧视流动人口子女方面的政策法规,许多流动儿童仍因当地公立学校收取就读相关费用(未能享受《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免费义务教育),或当地针对流动人口的特别规定,或他们自身的高流动性而无法入学,从而他们只能选择为流动儿童开办的通常也质量较差的民办学校。高昂的费用以及大龄流动儿童进入劳动力市场等原因使得流动儿童辍学率高于当地城镇儿童。2014年7月,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将采取措施扩大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以惠及更多的流动儿童。

2013年,全国有931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小学就读,占全国城市小学在校生总数的34%;346万在初中就读,占全国城市初中在校生总数的24%。随迁中小学生中56%就读于东部城市地区。分省来看,进城务工子女占各省城市小学在校生总数的比重在16%到63%之间,占各省城市初中在校生总数的比重在11%到45%之间。全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30%的学生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