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报告:城市社会变化的主要特点

发布时间: 2014-08-18 14:38:31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中科院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中科院 报告 现代化 城市
  在城市层次上,城市社会分为两类:中心城市社会和城市郊区社会。20世纪以来,在大中城市,郊区社会人口和人口比例提高,部分中心城市人口和人口比例下降。2000年,欧洲人口超过20万的185个城市,郊区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例达到53%(表1-39)。城市社会出现“二元结构”:城区社会和郊区社会。城市经济形成“二元结构”:城区经济和郊区经济。

注:根据欧洲16个国家2000年人口超过20万的185个城市的人口数据的计算结果。其中,欧洲185个城市的郊区化指欧洲185个城市的郊区人口占185个城市总人口的比例;德国34个城市郊区化指34个城市的郊区人口占34个城市总人口的比例,其他类推。

资料来源:Gales,2002

其三,城市公共教育的发展。19世纪以来,城市公共教育从6年义务教育逐步扩展到9年义务教育和12年义务教育。20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大发展。

其四,城市公共卫生的发展。在18~19世纪,城市公共卫生发展缓慢。19世纪后期以来,城市公共卫生的发展比较快。目前,发达城市和发展中城市的公共卫生差距比较大。

其五,城市社会福利的发展。在18~19世纪,城市社会福利非常有限。20世纪以来,城市社会福利的覆盖率和福利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目前,社会福利的国际差距比较大。

其六,城市贫困现象长期存在。例如,在1960~2002年期间,美国贫困人口比例一直在相同的水平波动,大约为12%~15%;2002年,一个典型四口之家的贫困标准是18400美元,按这个标准统计,美国有近3500万人处于贫困之中,其中,大约70%的贫困人口居住在大都市里(诺克斯,迈克卡西,2009)。

其七,城市就业率和失业率长期波动。失业率与城市状态和经济周期有关。

其八,城市犯罪现象长期存在。城市犯罪与城市发展水平关系不明显,与城市状态有关。

其九,城市社会的支撑体系。18世纪以来,城市社会逐步形成八大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工程性基础设施)、教育服务、卫生服务、文化服务、商业和金融服务、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和市政管理等。不同国家城市社会八大体系的形成时间和发展水平有比较大的差别等。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