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2月18日在汕头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郑人豪
各位代表:
我代表汕头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8·17”重大洪涝灾害和强台风“天兔”的袭击,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救灾复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中有快的良好态势。全市生产总值1565.9亿元,增长10%,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比上一年提高0.5个百分点。来源于我市的财政收入277.92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12.11亿元,增长16.4%。固定资产投资额784.67亿元,增长28.2%,连续三年高速增长且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全年新登记各类企业3671户,其中注册资本超过1000万元的134户,新一轮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基础正在不断夯实。一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捷报频传。集中资源和力量,上下联动,各方配合,千方百计破解资金瓶颈和征地拆迁难题,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交通大会战。汕头大地上四条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汕揭梅高速月浦至泰山立交段建成通车,泰山立交至汕汾高速段建设进展顺利,汕湛、潮惠、揭惠高速汕头段开工建设,潮汕环线高速公路按省市共建模式启动勘察设计和项目投资人招标,汕头海湾隧道完成勘察设计招标。厦深铁路开通运行,潮阳站站房主体工程及进出站路建成投入使用。厦深联络线经多方争取,初步设计方案获省政府和中国铁路总公司批复同意实施,疏港铁路、广梅汕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粤东城际和市域轨道交通项目完成初步规划编制。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步伐加快,国道206线大学路改造完成一期工程,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国道324线外砂段完工,潮阳、潮南段路面改造及峡山段改线工程开工建设;省道234线、235司神线、231凤湾线以及省道237和337线和惠公路二期工程、磊广路、河浦大道等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南澳大桥主桥主塔封顶。广澳港区防波堤、海门港区华能煤炭中转基地加快建设。
二是大特区城市规划建设全面铺开。按照建设创新型经济特区、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城市、粤东地区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规划建设海湾新区为重点,推动形成“一湾两岸”城市核心圈、“一核多组团”大特区城市格局。海湾新区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在核心区36平方公里创办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起步区12平方公里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规划展示馆建成对外开放。海湾新区“六城一区”全面启动建设,东海岸新城累计投资近70亿元,基本完成围海造地工程,形成陆域面积20平方公里、海堤24公里,新津片区首期约480亩土地挂牌出让,中山路东延段、滨江大道、新津河大桥、外砂河大桥等市政设施启动建设;珠港新城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土地一级开发,中国卫星航天技术展示厅建成投入使用,国瑞会展酒店动工;濠江新城完成南滨片区项目工可和市政规划编制,启动土地一级开发和中轴线景观工程、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建设;中国锆城列入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核用条带项目、2700吨复合氧化锆项目建成投产;澄海六合新城启动围海造地论证和规划编制;粤东物流新城完成土规调整、南片区和泰山路征地,首批项目用地挂牌出让,泰山路北延工程启动建设;南澳被认定为省滨海旅游产业园,完成龙门湾滨海新城区域性用海规划编制、长山尾围地项目招投标前期工作。积极推进西部生态智慧新城、潮阳东部新城、潮南行政新区、厦深高铁潮阳站(谷饶)物流新城等战略合作开发。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启动建设小公园开埠历史文化街区、潮人码头,改造大华路、外马路、西堤路、海河路等共16.45万平方米破旧道路,启动和完成改造升级潮阳、潮南、澄海、南澳城区一大批市政道路,城乡面貌大为改善更新。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加快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印染、电镀等重点行业和贵屿、练江等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节能减排指标可望完成年度目标。
三是现代产业加快发展。全面实施四大产业计划,扎实推进“五个100工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投资延续高增长态势,达到25.1%。继续开展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季活动,集中开工项目180个,总投资额729亿元,其中现代产业项目投资额146亿元,占比超过20%。宝奥物流城加快建设正大配送中心、货物超市和国际玩具城,完成一期招商。“数据特区”正加紧与国家互联网权威管理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发展国际海缆登陆站经济。与中国卫星、国药集团和香港中航科技等合作的一批产业项目有序推进。星湖城商业综合体、龙光喜来登酒店投入运营,苏宁电器广场、百脑汇数码广场、正大广场、华润万家、长平新一城、猛狮国际广场、潮南巴比伦商贸城等一批商业综合体项目加快推进。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和骨干企业迅猛发展,苏宁易购粤东地区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开工建设,全市应用电子商务的市场主体突破10万家,交易规模超400亿元,增长超50%,增速居全国前列。金融业加快发展,新增东亚银行、恒生银行等8家金融机构,汕头金融超市建成运营。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530.16亿元,贷款余额971.93亿元,分别增长10.7%、19.7%。农业生产加速向园艺化、设施化、标准化转型,特色效益农业成为农业家庭经营支柱,全市累计农业设施化生产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新组建25家省级、2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家省重点实验室;新增专利授权6833件,其中发明专利211件,增长14.7%。制定出台促进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及配套文件,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四是开放合作不断深化。成功举办第五届粤东侨博会,吸引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个社团代表、500名海外嘉宾参加,签订粤东五市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作协议、合作创办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框架协议,签约项目185个,投资额1948亿元。大力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启动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试点,通关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年进出口总额92.34亿美元,增长4.9%,其中出口总额66.02亿美元,增长7.1%。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组织企业参加第二届中国品牌商品非洲展等16个国外重要展会及广交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举办首届“汕头购物节”、第二届中国(潮南)内衣家居服装节、第15届中国澄海国际玩具礼品博览会,组织“汕货全国行”和“汕货网上行”经贸活动,运用电子商务,将参展线下展会和电子商务线上平台推广结合起来,打造永不落幕的汕货展销平台。成功入选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信息消费规模超过200亿元,促进消费保持畅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58.92亿元,增长12.5%。推进乡贤反哺工程,国内外潮商积极参与家乡经济和公益事业建设,潮阳公益基金会累计募集资金21.17亿元,潮南募集资金8.76亿元。
五是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优先保障民生事业公共财政支出,去年全市共支出132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0.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0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97元,分别增长10.9%、11.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5%,物价保持平稳。新增城镇就业6.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农村劳动力培训2.53万人,转移就业5.48万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参加职工医疗保险48.85万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99.0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152.42万人、养老保险185.48万人,完成社保卡发卡437.5万张,基本实现社保卡全覆盖。创建教育强市工作顺利推进,新增10个镇(街)通过省督前检查,龙湖区通过省教育强区督导验收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金平区申报教育强区督导验收。教育质量继续提升,高考重点线以上高分层学生占全省十分之一,中职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达98%。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4万名山区、边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享受岗位津贴。卫生、教育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启动3家区级人民医院、5家镇卫生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新增床位163张;新、改、扩建校舍594所,解决学位约1.5万个。打好计生工作翻身仗,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成效。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市博物馆新馆、侨批文物馆正式免费开放,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崎碌炮台、文光塔成为我市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南滨全民健身广场建成免费开放。购置公交车108辆,公交车拥有量在全省排名第7位,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近20%。新开通中心城区到潮阳、潮南区线路4条,同城化公交线路16条,新开通中心城区到厦深高铁潮汕站、潮阳站客运专线4条。全面完成上一轮扶贫“双到”任务,脱贫率达100%。出台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制定民办养老机构优惠措施,资助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城市居家和日间照料覆盖率分别达到68.6%和75.2%;实施70岁以上老人免费、60岁以上老人半票的公交优惠政策。推进法律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建立健全基层村居法律援助网络,68%的村居实现“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实施水价改革,简化中心城区用水分类,实现工商业用水同网同价。一批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基本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直接受惠残疾人超过3万人。深入推进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殡葬普惠面超过240万人,居全省前列。去年确定的十大民生实事完成年度任务。(具体见附件列表)
六是抗灾复产取得全面胜利。去年我市接连遭受“8·17”重大洪涝灾害和强台风“天兔”的袭击,受灾范围之广、受灾人口之多前所未有,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5亿元。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自强不息的灾区群众守望相助,奋起自救,有效减少了灾害损失;上级领导高度重视,亲赴一线指挥,从人财物各方面全力支持我市抗灾救灾;全市各级党政把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迅速反应,步调一致,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全力组织救灾复产;军警部队官兵视受灾群众为亲人,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奋勇救灾;乐善好施的海内外乡亲心系家乡,捐款捐物,倾力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灾难面前,各方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汇聚成抗灾复产的强大力量,灾区灾痕得以迅速消除,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灾后复产、重建家园迅速启动,抗灾复产取得全面胜利。据不完全统计,筹措拨付各级救灾复产资金4.11亿元,社会各界筹集救灾善款及物资折合人民币约8900万元,修复水毁水利设施718宗(处)、房屋全倒户重建新房209户,100多万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保障,6000多家受损企业、商铺全面恢复生产经营。
七是社会环境平安和谐。全面开展“平安汕头”建设,积极推进“平安细胞工程”,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社会管理薄弱地区”、“社会矛盾突出地区”三类重点地区实行分类挂牌整治,重拳打击路面盗抢犯罪。着力加强治安巡防管控,建成治安视频监控点20.7万个,有力震慑犯罪行为,全市刑事和治安警情下降12.8%,常住人口发案率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两抢”警情下降8.9%,破获抢夺案件上升71.3%,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构建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模式,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和作业层面市场化,启动小贩疏导工程,开展市容环境百日整治行动,集中整治城市管理乱象,市容市貌逐步改善。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出台实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出租汽车客运条例、公共汽车管理条例,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强化路面监管和现场指挥疏导,交通秩序有所改观。落实“一岗双责”,狠抓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八是政务环境明显改善。注重运用特区立法权,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法规议案6件,制定政府规章5件,通过立法推动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法律咨询专家委员会的参谋作用,出台重大行政决策量化标准规定,促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颁布实施行政复议条例,推动行政复议工作创新发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转移、下放、前移政府职能事项412项,调整比例63.3%。整合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工程建设招投标等平台,成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启动“汕头政府在线”项目,完成59家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42个市级单位555项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梳理上网,各区县网上办事分厅上线运行,省、市、区(县)三级网上办事大厅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现政务办公、行政审批、公众服务、效能监察的全流程电子化。整合建设市政府12345统一话务热线,打造集办事咨询、社会救助、投诉举报、意见建议为一体的综合性政府语音服务平台。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大力整治公车私用、违规修建楼堂馆所、设立“小金库”和违规使用专项资金等行为,压减公用经费5%。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四治”专项整治行动,大力精减文山会海,市政府全市性会议减少11.7%,以市政府及办公室名义下发文件减少23.3%,政府作风明显改进、行政效能明显提升,创业投资“洼地效应”日益凸现。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乡亲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外地来汕建设者,向给予我们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乡亲,向中央和省驻汕单位,向驻汕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汕头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能级不高,传统产业大而不强,新兴产业堆头不大,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支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动力和后劲不足,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很重;二是社会建设特别是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底线民生保障不到位,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差距仍然很大;三是城市管理的科学性、精细化水平亟须提高,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生态、治安环境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四是政府机关庸懒散奢作风不同程度存在,一些机关工作人员的时代创新意识和服务理念滞后,行政效能需进一步提升。我们必须正视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