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以“一高两化”为方向,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依托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全年实施超亿元工业项目90个以上,完成工业投资3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持续推进三门峡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骏通公司1万辆起重举升专用车和1万辆多轮驱动专用车、新华水工机械厂搬迁扩建等项目,改造提升化工机械、精密量仪、矿山设备等传统机械工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培育工业升级的核心力量。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调整存量。抓好中金黄金产业园、同人铝业、开祥化工甲醇结构调整等项目,推进产品结构优化。落实工业十快企业和十大技改项目评选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改力度,生产质量和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淘汰落后产能,确保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任务。推进高新产业规模化,扩大增量。抓好速达电动汽车、义腾公司涂覆隔膜等一批高新产业重大项目。加快平晟电子科技1200万套液晶显示模块等项目建设,加大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引进整机生产项目,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尽早开工建设汇源集团杜仲饮料项目,加快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抓好恒生科技丙尔金、朝晖铜业1万吨压延铜箔等项目,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年内各产业集聚区主干路网全部打通,水、电、暖、污水处理等设施保障到位。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每个产业集聚区新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或投资超5亿元的工业项目2个以上,推进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严格土地、环境等准入门槛,促进提质增效。持续强化企业服务。支持优势企业扩大生产,帮助困难企业解困突围,抓好已投产工业项目的服务。加快政府性投资担保机构建设,设立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难题。继续抓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推进大用户直供电试点,建立煤电中长期供需协议,强化要素保障。
(三)以扩量提质为途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改革推动、项目带动和政策引领,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快发展高成长性服务业。持续壮大会展经济,办好第三届特博会,引进承办各类专业展会活动,以特博会为龙头,打造一批会展品牌。强力推进现代物流,建设三门峡综合物流园区,成立黄河金三角物流联盟,抓好义煤集团豫西煤炭储配基地等项目建设。着力提升金融业,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业,推进市老年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开工市福利院老年养护楼,完善灵宝、卢氏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功能,建成陕县、渑池养老服务中心;积极发展康复、护理等医疗机构,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服务需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引进有影响的龙头电子商务企业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三门峡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等平台建设,探索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园。鼓励支持商贸实体企业建立网店,培育一批家庭网店。加强网络市场监管,规范网络交易行为。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引入现代管理理念、新型商业模式和信息技术,推动运营模式、销售渠道、服务方式等创新,推动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二、三产业分离试点工作。持续繁荣房地产市场。
(四)以增收富民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稳定粮食生产,壮大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提升特色农业质量和效益。抓好粮食生产,总产保持在5亿公斤以上。继续发展特色果品业,新栽植果树30万亩,确保总产20亿公斤。大力发展生态养殖,推进规模养殖场集约化、标准化改造。持续抓好烟叶生产,发展中药材30万亩、食用菌1.5亿袋。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打造2—3个示范性农业产业化集群,争取进入下一批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名单。实施农业示范园区引领工程。在中心城市和县城周边,积极发展都市农业,规划建设一批兼具城市“菜篮子”、生态绿化、休闲观光等综合功能的现代特色农业园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发展家庭农场9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50家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120家以上。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个以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补贴制度,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加快实施大石涧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完成12座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和5条中小河流治理。对2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再实现2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新增沼气工程20座,再解决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
(五)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产城互动、科学有序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化体系布局。全面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城市道路等专项规划。按照“两大三小”组团式布局,构建中心城市、县(市)城区、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层次分明、协调发展、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年内,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强化中心城区带动战略。促进湖滨城区、商务中心区和陕县城区、产业集聚区融合发展,抓好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以“两大”促“三小”,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加快中心城区“两轴线一中心”区域改造,把中心城区打造成引领区域发展的“主引擎”。抓好“三小”组团建设。持续实施义渑城区对接规划,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配套等一体化。加快灵宝市城区改造和建设,向东形成与三门峡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对接的态势。继续改造和美化卢氏老城区,加快洛河南岸开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特色新山城”。统筹推进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分类推进小城镇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因地制宜发展重点城镇。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抓好产业载体建设。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促进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加快城市公共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每个产业集聚区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让转移农民“进得来,落得下”。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80栋在建楼房年内封顶,基础设施全部建成,实现“三年成规模”目标。加快各县(市、区)特色商业区建设,积极引进城市综合体,培育一批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特色楼宇,完成投资60亿元,新开工项目10个,实现营业收入70亿元。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中心城区新增4条公交线路,加快推进400辆出租车更新及新增步伐。统筹抓好水、电、暖、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公共服务。合理布局,加快中心城区公厕建设,并实行免费开放。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保障性住房5797套,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抓好城区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让城市更加宜居、社会更加有序、生活更加便利。创新城镇化工作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中村、城郊村和产业集聚区的农业人口成建制转为城镇户口。创新土地管理,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创新融资机制,用好市、县投融资平台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各位代表,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积极有为,扎实工作,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家园!
(六)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增强转型发展后劲。实施重点项目280个左右,总投资2000亿元以上,年内完成投资550亿元以上。推进项目开工。确保灵宝华鑫1万吨电解铜箔技术改造等144个项目按计划开工建设。加快建设进度。抓好中金集团黄金冶炼厂搬迁改造等139个在建项目服务保障,确保项目尽快建成。抓好项目储备。抓住中央下放审批权限的机遇,围绕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谋划储备80个亿元以上项目,增强转型发展后劲。激活民间投资。落实促进民间投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筛选一批重大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七)以招商合作为载体,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全年签约金额1000亿元以上。拓宽开放领域。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努力在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商贸企业、社会事业招商上实现新突破,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开展驻地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类招商活动,注重发挥企业在招商中的主体作用和商会协会的桥梁作用,有重点地寻找潜在客商,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性。提升招商质量。重落地、重投产、重带动,大力引进竞争力、成长性和关联性强的项目,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人才、机制、管理。加强已签约项目的跟踪督导,争取早日开工。优化开放环境。继续优化政务、服务和施工环境,为项目和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拓展外需市场。充分利用大通关平台,加大出口基地建设,巩固果汁等产品出口,培育食用菌、专用汽车等新的出口增长点。强化区域合作。加快推进黄河金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对接,合力承接发展装备制造业,共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把黄河金三角地区打造成全国区域经济的新生增长极。
(八)以深化改革为突破,释放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切实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努力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取得实质进展。扎实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统筹整合专项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营改增、资源税从价计征等改革政策。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有效防范财政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完善各级投融资平台功能,提升投融资能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投融资担保体系,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推进企业上市,争取更多企业进入省上市“后备队”。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收益的有效途径,增强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动力。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加快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建设农村集体产权、林权和“四荒”交易平台,推动产权要素合理流动。统筹推进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改革,努力完成中央、省改革任务。
(九)以保障民生为目的,努力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把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积极推进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实施“崤函创业扶持行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以上。深入实施“崤函人才计划”,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衔接,探索城镇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新农合的衔接,加快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加强社会保险与国有商业保险合作,抓好乡镇社会保障平台建设,把社会保障的“网底”编实、筑牢。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落实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计划,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统筹抓好学前教育,解决好幼儿园“大班额”问题。加快推进职教攻坚二期工程,抓好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建设。统筹安排好进城农民子女就近入学、平等接受教育。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开工建设庙底沟遗址文化公园。推进政府采购百场戏、数字化图书馆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市中心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和影像中心,探索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更好地保障百姓健康。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和素质提高。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措施,铁腕整治工业废气、施工及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秸秆焚烧等污染,加大雾霾天气治理力度。开展南涧河、弘农涧河水污染专项治理,加强南水北调水源地等重点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全市饮水安全和一泓清水送北京。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市创建工作,新增造林面积28.8万亩,做好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恢复,加强白天鹅保护,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扎实做好信访工作,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积极回应基层要求和群众呼声。做好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主题实践活动。持续开展“扫黄打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以更加坚决、更加有力、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用严格的标准、严密的监管、严厉的惩处、严肃的问责,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平安建设,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继续加强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驻峡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融洽军民鱼水情。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继续做好外侨、对台、民族、宗教、史志、气象、地震等工作。搞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继续做好对口援疆工作。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深入推进“两转两提”,实施“政府服务质量提升年”行动,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继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动政府职能加快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适应职能转变要求,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法律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坚持依法行政,理顺执法体制,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普法宣传,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严格行政问责,深化政务公开,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四风”问题。加强廉政建设,完善惩防体系,强化纠风和专项治理。坚持从严从俭,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体系,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压缩“三公”经费,在政府过紧日子中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各位代表,梦想承载希望,奋斗开创未来。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敢于担当,奋发进取,为加快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