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4年03月17日15:0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 保税港区 丁字湾 健全度 科学发展观 水环境功能区划 滨海开发 政府作用 政策性农业保险

二、2014年政府工作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今年改革与发展的任务重大而艰巨。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要求,紧紧围绕“一个率先、三个坐标、三个跨越”的奋斗目标,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积极推动工作指导重大转变,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开创城乡建设新局面,促进社会建设新进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5%左右;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进出口增长6%左右;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4‰以内; 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实际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到前列”,“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起到领头雁作用”的新要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切实转变观念,努力实现质量和效益切实得到提高的经济发展速度。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是烟台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我们将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八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推进新一轮改革,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改革对经济社会的牵引作用。今年是我市获批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三十周年,我们将依托三十年来积聚的开放经验、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人才队伍,以国际的标准提升工作,以世界的眼光谋划未来,努力扩大招商领域、提高合作层次、完善开放体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今年是我市重大基础设施实现历史性突破的一年,经过几届党委政府和全市上下的长期不懈努力,年内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新机场将会竣工,烟台港西港区至淄博原油管道全线贯通,龙烟铁路开工建设控制性工程,海阳核电1、2号机组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高峰阶段,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全线推进,烟台发展的交通环境和支撑条件将实现历史性突破。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形成共促改革、共谋发展、共创和谐的强大合力,就一定能够创造科学发展的新辉煌!

三、2014年重点工作

(一)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成就了烟台的昨天,影响着烟台的今天,决定着烟台的明天。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以改革开放激发增长动力和发展活力。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意见》,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各领域改革,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力争较多领域走在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前列。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机制,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加快公用公益事业价格改革。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公共服务,优化政府组织机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加强预算支出管理。围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村产权制度,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深化户籍制度和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和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围绕推进社会事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就业、分配、社会保障等各领域改革。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树立“大开放”理念,着力推进“五个国际化”,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推进产业国际化。着眼国际市场进行产业定位、产业招商和产业链延伸,建立更具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继续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强化与海内外大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推动在谈项目及早落地。积极引进外资参与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利用外资新领域,推动服务业有序开放,提高工业、农业利用外资水平。大力推进市场国际化。深入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推行价值链升级导向的对外贸易。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引导企业更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支持企业以新技术、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资源能源、先进材料及技术设备和高品质消费品进口。完善“大通关”综合服务。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争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和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大力推进企业国际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或发行债券。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全球布局产业链,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实施国际研发合作,建立全球营销网络,打造源自烟台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支持企业以外贸的理念和标准发展内贸,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园区国际化。积极引导境内外资本参与园区建设,支持园区进行跨国合作,开展省级以上园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探索建设行政审批“零收费”园区,建立“飞地”园区机制,促进园区进位升级。鼓励烟台开发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走在全省全国开发区前列,支持高新区打造科技引擎和创新高地,推动保税港区争取自由贸易等试点政策,促进招远开发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激励各类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国际化。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展招商推介活动搭建开放平台,抓住担任东亚经济推进机构主席城市机遇加深区域交流,进一步拓展与日韩两国、港台两地、欧美两洲及其他重点区域的合作深度和广度。增辟国际客货运航线,推进中韩铁路轮渡项目,促进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大力推动中国农业大学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在我市合作办学。规划建设国际化居住社区、教育医疗机构和城市综合服务体系,营造稳定、透明、公平和舒适方便的外商投资及生活环境。

(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是事关烟台前途命运的一场硬仗。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方向,积极推动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加快构建富有烟台特色、充满创新活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我市农业特色鲜明,必须探索体现地域优势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使之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相协调。坚持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扩大水果、水产、蔬菜等产业优势,推进“粮安工程”和“放心粮油工程”,加强动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健全肉菜流通追溯体系,保护和提升烟台苹果、烟台海参、龙口粉丝、莱阳梨等传统优势品牌,高标准打造精品葡萄酒主产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种子种苗产业规模化发展。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对县乡政府考核,用严谨的标准、严格的监督、严厉的处罚、严肃的问责,维护我市中国食品名城、绿色食品城的美誉。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范围和规模。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集体土地范围内房屋登记。实施10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发展节水灌溉35万亩,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万亩。

工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创新发展的方向是做优做精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和市场主导作用,坚持以“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优化”为导向,深入实施“5510工程”、“8515工程”,推动机械、电子、食品、黄金、化工等传统优势制造业向精细工业转型,引导企业向以加工制造为基础的综合服务商转型。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做大做强,推进75个投资过3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和100个投资过亿元的技改项目建设,加快工业企业“退城进园”步伐,实现万华、张裕工业园新建生产线部分投产。化解工业产能过剩,探索建立远近统筹、标本兼治的产能进退衔接长效机制。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组建物联网企业联盟,抓好一批重点企业和县市区“两化融合”试点。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扶持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快速发展,实施杰瑞页岩气压裂装备产业化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打造聚氨酯基地、新型铝材产业示范基地、生物科技产业基地、海洋工程装备基地、汽车及零部件基地和低碳产业基地。

服务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也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坚持以“发展提速、增长提质、比重提高、效益提升、水平提档”为目标,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平等进入服务业领域,重点培育高端服务业,突出抓好30个服务业重点园区、20条特色街、100个重点企业和200个重点项目。大力发展更具竞争优势的商贸流通业。繁荣城市商圈和中央商务区,加快形成以总部经济、传媒创意、商务服务为主题的楼宇群,推进建设10个大型商贸设施,新引进10个国际著名品牌。采取市场化模式办好会展活动。支持住宿和餐饮业健康发展。鼓励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大力发展具有烟台特色的旅游业。抓住交通改善机遇,着力开发旅游产品,建设一批旅游项目,开展“智慧旅游年”活动,加强海内外市场营销,全面打造“山海仙境·葡萄酒城”的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体现区位优势和陆海空交通优势的现代物流业。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逐步完善覆盖全市的便民物流网络。大力发展具有烟台特色的现代金融业。坚持以“做全门类、做强机构、做大规模、做好服务”为目标,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创新,促进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综合改革和转型发展,充分放大本地金融机构总部优势,积极推动设立和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有序推进民间融资阳光化试点。筹备设立海洋资产交易平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金融服务外包平台,探索发展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新设一批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债务融资力度,扩大债券发行规模。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支持已上市企业并购重组和集团整体上市,着力打造A股市场、新三板市场以及香港等境外市场上令人瞩目的烟台板块。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创新为支撑的信息消费业和电子商务产业。加快建设烟台电子商务产业园,创建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引进发展一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和群众开设更多的网上商店。建立健全“12343”等民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健康服务业、养老产业。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健康和养老机构,打造全国一流的医疗健康产业基地式城市和养老产业典范城市。规划发展科研、文化、商务、教育、体育、对外贸易、人力资源、社区服务等各种行业的服务经济。构建扩大服务性消费的长效机制,提高消费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鼓励发明创造,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组建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项目设立、经费分配和成果评价机制。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继续落实高端人才引进“双百计划”,建立高层次人才专家库,探索实行国际通用的人才引进、评价、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向产业和科研一线流动。支持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打造2处以上创业创新示范园区,争取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在加快推动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广泛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进一步加强产品、服务质量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大力培育著名商标品牌,增强质量品牌效应,推动产品品牌向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城市品牌提升。

(三)着力增强区域发展活力。深入实施“蓝黄”两大战略,明确重要板块发展目标,激励各区域“比学赶帮超”,加快构筑“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格局。

推动东部新区全面突破,在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把招商和产业布局作为重点,落实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在全市转型升级中发挥引领作用。大力推进莱州湾滨海开发起步区,丁字湾海阳亚沙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莱阳南海新区,龙口湾人工岛群、招远滨海科技产业园、蓬莱西海岸文化新区建设,加快打造长岛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度假岛。建设昆嵛山生态功能区和高端休闲养生目的地。规划布局临港新兴产业基地和空港经济圈,推动“港口、产业、城市”一体化布局、联动式发展。集中抓好100个蓝色经济重点项目、50户蓝色经济骨干企业、50个海洋科技创新平台、10个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创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海洋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

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等功能为重点,做强做实中心城市和县域城市。强化县域经济支撑作用,推动经济强县领先发展,促进中等县提升跨越,帮扶弱县突破赶超。加快发展小城镇,扶持壮大国家、省、市三级重点镇和示范镇,着力培育一批工业重镇、旅游名镇、商贸强镇、农业大镇。

(四)全方位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创业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培育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新优势上来。强化“抓工作就要抓产业、抓产业就要抓市场主体、抓市场主体就要抓营商环境”的理念,动员各个方面在“抓产业促发展”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全面发掘各领域各产业各行业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产业行业规划引领。创新思路,改进工作,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把抓工作与抓产业高度融合,分工扶持所涉及的产业行业加快发展。先期启动26个产业行业的规划制定、政策设计和组织推进工作,分类梳理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扎实抓好组织实施和定期评估。

推动市场主体既铺天盖地又顶天立地发展。深入落实培育发展市场主体意见,放宽准入、降低门槛、强化引导、改进服务,激发创业热情,重点支持“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扶持发展个体工商户,鼓励引导个体工商户转为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向规模以上企业升级、规模以上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股份制企业加快上市。年内,争取新增市场主体3万户以上,增长11%。

加强项目建设。以总投资6921亿元的200个市级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快推动中海油液化天然气等21个重大能源交通项目、通用东岳汽车新车型等65个制造业项目、中粮大悦城等91个商贸服务业项目、传染病医院改建等8个社会事业项目。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可以市场化经营的公用事业领域。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继续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下决心破除审批多、办证多、收费多、罚款多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大规模放权,更多领域“松绑”,建设行政审批少、行政效率高、公共服务好、行政过程透明的宜商宜居城市。充分保障公民和各类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让投资者处处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带动企业诚信、社会诚信、个人诚信,让烟台人诚实守信的美誉更加响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