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长沙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4年03月04日15:0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城市综合体 零就业 综合素质评价 城镇融合 畜禽养殖污染 保税物流 工作报告 政府诚信

——2014年1月11日长沙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市长 胡衡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总战略和“三量齐升”总要求,大力开展“六个走在前列”大竞赛活动,科学应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着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完成了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00亿元,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4600亿元,增长20%;财政总收入883.89亿元,增长19.5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36.63亿元,增长23.8%;规模工业增加值达2600亿元,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0亿元,增长14%;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2%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8;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一)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狠抓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多点支撑工业格局。上海大众、蓝思科技等项目顺利推进,基伍通讯、洋河酒业等项目成功签约,广告产业园、中联麓谷第二工业园开工建设。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8家,中南大学科技园落户岳麓科技产业园,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十强。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快速崛起,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9000亿元。长沙高新区、浏阳经开区和宁乡经开区、金霞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分别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再制造产业、新型工业化产业、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基地(园区)。加强对内对外开放,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家,中南商贸物流城、阿里巴巴长沙产业带签约落地,实现进出口总额98亿美元,增长12.5%。充分发挥外事侨务、对台、贸促会、口岸管理等重要作用。开展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和竣工运营,全市重点电子商务企业交易总额达520亿元,增长23.8%。推动金融生态区、滨江金融商务区建设,率先成立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旅游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花明楼景区晋升5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一批重要节会,推进国际会展中心建设,会展经济稳步发展。二三产业互动融合,有效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二)城市承载能力和整体形象显著提升。以规划引领城市发展,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成果上报国务院审批,开展片区控制性详规修改,启动中心城区排水等专项规划编制;实施“一江两岸、东提西拓”战略,提升先导区、高铁新城规划品质,完善湘江滨水区城市设计,省府新区、隆平新区等重点片区建设快速推进。地铁2号线试运行,长浏高速、湘府路大桥、南湖路湘江隧道、人民路东延线建成通车,地铁1号线、湘江综合枢纽、沪昆高铁长沙南站、河西综合交通枢纽、芙蓉北大道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启动东、南二环改造,完成西二环改造。加强城乡环境建设,不断提升整体形象。大力开展市容市貌、城乡结合部环境、道路交通秩序、非法营运“四大整治”,拆除违法建设、户外广告招牌305万平方米。加强社区综合整治,有效激发社区组织活力。依法征拆补偿安置,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  启动南郊公园改造,完成晓园公园景观提质,改建4条景观特色街,新建社区公园20个,新增城区绿地3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3.48%。继续开展城乡环境整洁行动,推进10条城乡“绿道”工程建设。城市文明程度指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均获全国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第一,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廖月娥等先进典型。长沙宜居宜游品质更加彰显,湖湘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三)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试点镇建设,新建或续建项目434个。完成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143座、山塘清淤5万亩,加强气象、水文服务,战胜前涝后旱等灾害,解决3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建设改造农村公路960公里;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380公里、低压线路1800公里;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461户;新建户用沼气池4484口;新建、续建乡镇污水处理厂12家;启动首个全国农村生态能源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乔口渔都、广联生猪等100个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962家,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291万亩,粮食种植面积561.7万亩,新增万亩以上蔬菜示范片4个、专业蔬菜基地2.77万亩,创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165个;粮食集团收购金健米业;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增长23.4%;种植花卉苗木45万亩,建设集中连片油茶基地28个,发展林下经济50.5万亩;休闲农业实现经营收入105亿元。加强供销合作、移民工作。城乡统筹步伐加快,正朝着“农业高效、农村精美、农民富裕”的目标迈进。

(四)两型社会建设和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加快先导区发展,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洋湖湿地公园二期、桃花岭、梅岭公园开园,梅溪湖国际新城展示新形象。新引进和建设高端服务业项目总投资达600亿元。大围山森林公园获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长沙县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生态县,望城区获评全国科学发展特色县(区),长沙成为全球绿色城市、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实施阶梯水价、电价、气价、生态补偿和排污权交易,开展集约节约用地考核评估和低效利用土地再开发试点,能源消费总量、单位GDP能耗稳步下降。推进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实施24小时空气质量数据动态发布和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淘汰黄标车3.1万辆;落实省政府湘江保护治理“一号重点工程”部署,全面实施流域治理和河道、砂场综合整治;建成坪塘、新港污水处理厂,启动主城区污水管网提质改造工程,主城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7%。试验区改革深入推进,两型发展成为长沙鲜明的标签和靓丽的名片。

(五)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富有成效。全面完成为民办实事工程,民生保障持续改善。新增创业主体约7万户,新增城镇就业14.9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工伤保险实现职业群体全覆盖,第九次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改扩建乡镇敬老院10所,城乡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50元。完成公交企业整合重组,全面取消3元票价公交。实行新建居民住宅供水设施统建统管,改造城区居民住宅户表10万户。启动经适房上市,完成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2.7万套,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12万人。食品安全城市建设深入推进,食品检测合格率保持97%以上。加强市场物价预测监管,主要消费品价格基本平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改扩建城区中小学、公办幼儿园81所,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97所,区县(市)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获评全国终身教育先进城市。建成示范性文化站20个,完成中山亭提质改造,长沙国王陵遗址、胡耀邦故居晋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县级医院试点改革,市公共卫生中心、口腔医院南院投入使用,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成功举办市第八届运动会,群众体育设施实现社区、行政村全覆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共建共享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天网工程”,保持对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长安杯”。加强重大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信访秩序明显好转。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健全人口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3%。。夯实统计基层基础,第三次经济普查顺利推进。加强国家安全、应急管理、防震减灾、民族宗教、档案、市志等工作。国防、人防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在抗险救灾和促进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侨联、社科联、残联、红十字会、慈善会、关工委、老龄委等为长沙和谐发展作出新贡献。

(六)政府作风建设和执行能力不断加强。坚持依法科学决策,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全面开展行政决策法律审查,完善政府合同审查管理机制。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积极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全面完成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做好省级部分管理权限下放的承接工作。办好政府门户网站,开通“12345”市民服务热线,实行非行政许可和年检项目网上办理。坚持精细管理,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加强公共项目资金和国资监管,推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财政支出效益明显提升,国资监管实现全覆盖。开展政府性债务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完成政府投资审计项目878个,核减投资额28.6亿元,综合核减率17.95%。深入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坚持勤俭节约,机构编制和机关事务管理不断规范,专项治理超编车、超标车,全面清理办公用房,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公务出国人次零增长,干部作风明显转变。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市人民政府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长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长沙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在困难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成绩来之不易。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必须抢抓发展机遇。积极争取长沙发展进入国家战略,两型社会、节能减排、现代服务业成为国家试点,为未来发展赢得竞争优势。必须注重改革创新。以改革破解发展瓶颈,以创新增强发展活力,推动又好又快、率先发展。必须强化项目支撑。千方百计引进项目,攻坚克难推进项目,实施一批好项目、新项目,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必须坚持民生优先。将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产业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调整,转型创新发展任务依然繁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四大整治”还需进一步加强;雾霾天气对群众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环境治理亟待加大力度;社会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政府服务和公务员队伍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对此,我们高度重视,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