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预算草案

2014年02月28日15:0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财政工作 富农政策 农村公共服务 粮食直补 住房保障政策 中原城市群 教育类型 煤炭资源税 转企改制 中原经济区

一、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全省上下认真实施三大国家层面战略规划,努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年度预算圆满完成。

(一)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全省公共财政预算

●各级人代会批准的2013年全省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合计2259.8亿元,实际完成2413亿元,为预算的106.8%,比上年增长18.3%,加上中央分享税收收入,全省财政总收入3686.8亿元,增长12.3%。

●各级人代会批准的2013年全省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合计4277.9亿元。执行中使用中央补助、财政部代理发行政府债券、超收收入等安排支出,支出预算调整为5703亿元。实际完成5578.2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7.8%,增长11.4%。

2.其他三项预算

●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各级人代会批准的2013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合计1275亿元,实际完成1814.4亿元,为预算的142.3%,增长42.4%。各级人代会批准的支出预算合计1525.9亿元,执行中使用中央补助、超收收入等安排支出,支出预算调整为1983.3亿元。实际完成支出1740.6亿元,为调整预算的87.8%,增长35.7%。

●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2013年省级与部分省辖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合计5亿元,支出预算合计5.2亿元。实际完成收入6.5亿元、支出6.1亿元,分别为预算的130%和117%。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2013年全省各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合计1356.1亿元,实际完成1420亿元,为预算的104.7%;支出预算合计1197亿元,实际完成1204亿元,为预算的100.6%;收支结余216亿元,滚存结余1489亿元。

(二)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省级公共财政预算

●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2013年省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为131亿元,实际完成131.7亿元,为预算的100.5%,增长6.6%。

●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2013年省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为884.6亿元。执行中由于使用中央补助、财政部代理发行政府债券等安排支出,以及补助市县等因素,支出预算调整为847.3亿元。实际完成791.8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3.4%,增长10.7%。

2.其他三项预算

●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2013年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为184.4亿元,实际完成248亿元,为预算的134.5%,增长31.5%;支出预算为269亿元,执行中因中央补助以及补助市县等因素调整为138.6亿元,实际完成支出125.8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0.8%,增长4.3%。

●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2013年省级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预算均为3亿元。实际完成收入4.4亿元,为预算的146.5%,全部安排支出。

●省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2013年省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707.8亿元,实际完成748.2亿元,为预算的105.7%;支出预算为673.9亿元,实际完成668.4亿元,为预算的99.2%;收支结余79.8亿元,滚存结余796.5亿元。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718.7亿元,支出644.7亿元;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8.1亿元,支出16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5亿元,支出1.4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7.3亿元,支出4.9亿元;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6亿元,支出1.4亿元。

上述预算执行情况均为快报数,在完成决算审查汇总以及与中央财政结算后还会有一些变动,决算结果届时再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发挥财政政策精准调控优势,促进经济回升向好,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1.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转型升级

围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发挥财政调控经济功能。

●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投入56.9亿元支持机场二期工程和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投入251亿元支持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投入31.5亿元对投融资公司注入资本金和给予融资贴息。筹措基本建设资金188亿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50亿元,支持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年度中间统筹财政资金130亿元实施一系列促进经济企稳回升的财政政策措施。

●完善融资促进机制。安排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1.5亿元,对金融机构扩大金融供给、企业扩大直接融资给予奖励。设立5亿元河南省股权引导基金,扶持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发展8支。筹措11.5亿元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服务能力。筹措5.1亿元对331家县域金融机构增加涉农贷款给予奖励,对60户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达到10.1亿元。

●实施促进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增加企业研发支出税前扣除项目。取消、免征、减征9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改增”改革试点,减税面96.5%。

●支持科学发展载体建设。出台17项财政支持政策,促进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基础设施建设、航空物流发展和高端产业集聚。落实产业集聚区财政激励资金22.9亿元,并安排1亿元支持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工程。

●支持提升产业结构。筹措19.4亿元支持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项目以及中小微企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筹措3.2亿元扶持困难企业脱危解困。筹措5.9亿元支持高成长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提速发展。

●支持推进新型城镇化。筹措20亿元实施新型城镇化转移支付,以新增城镇常住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人数和城区(含县城)医疗机构床位增加数三项指标为分配因素,引导市县政府加大相关投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2013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4188万人,增加197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人数61.37万人,增加4.79万人;城区(含县城)医疗机构床位数24.95万张,增加5.44万张。

●支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筹措1.5亿元支持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筹措1.8亿元对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给予支持。通过以奖代补引导产学研合作。启动实施基本科研费制度,支持省属院所592名45岁以下人员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全省公共财政预算科技支出80.3亿元,增长15.3%。

●支持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公益事业项目给予奖励,支持举办第八届中博会等重大招商活动。筹措4亿元支持外经贸企业发展和重点企业“走出去”。

●促进节能环保。筹措22.2亿元支持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技术改造、新能源汽车推广、新能源发电、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等。争取财政部把郑州、新乡列入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城市。筹措15亿元支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水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防治、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省辖市与省直管县全部安装PM2.5监测设施。筹措11.8亿元支持林业生态建设。

2.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立足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战略规划,认真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省公共财政预算农林水事务支出629.3亿元,增长14.1%。

●支持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统筹整合133亿元集中投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全省新增高标准粮田951.7万亩。对111个产粮大县奖励42.3亿元。

●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统筹整合107亿元支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筹措3.2亿元支持农村物流新业态。

●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筹措5.8亿元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扶持力度。争取财政部在我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新和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2.5万户,总数达到7万户。

●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筹措29亿元支持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等。

●支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筹措22.6亿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筹措59亿元支持新改建农村公路6400公里、桥梁3万延米,新解决696万农村居民及师生饮水安全问题。

●促进农民增收。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补贴等惠农补贴201.3亿元,筹措21.8亿元支持117万人口脱贫。

3.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财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全省公共财政预算中的民生支出4049亿元,占支出的72.6%,增长11.9%。“十项重点民生工程”财政投入959.8亿元。

●支持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全省公共财政预算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27.6亿元,增长15.2%。293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退休养老金水平月人均增加171元,达到1764元。1214万老人按时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510.5万城乡低保对象人均月补助水平进一步提高。集中和分散供养五保对象年供养标准均提高720元,分别达到3200元和2220元。78万优抚对象待遇进一步提高。4.8万名孤儿享受基本生活补助。筹措32.4亿元保障各项就业政策落实,支持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81.1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143.1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90万人。

●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在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大幅增长基础上,继续保持适度增长,2013年支出1173.4亿元,增长6%,扣除高校化债政策执行期结束等因素后增长10.8%。筹措14.6亿元支持城乡幼儿园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60元,达到小学560元、初中760元,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筹措46.9亿元支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对贫困地区252万名学生免费提供营养餐、对3.1万名特岗教师给予补助。筹措2.6亿元实施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行动计划。筹措32.8亿元支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启动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制度。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1%,均比上年提高。

●支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全省公共财政预算医疗卫生支出492.7亿元,增长15.7%。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标准由每人每年25元提高到30元,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 8116万新农合参合群众、1075万城镇居民医保对象、976万城镇职工医保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5%、70%和80%左右,新农合住院费用补偿封顶线提高到15万元,重大疾病保障病种从20个扩大到35个。

●支持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0.3亿元,增长15.3%。继续实施各项文化惠民政策。筹措5.2亿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筹措3.3亿元支持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支持全民体育健身和重大体育赛事活动。推动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院团、文化事业单位进一步深化改革。

●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省公共财政预算住房保障支出191.6亿元,同时省级还通过“统借统还”帮助市县融资158亿元,支持市县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1.95万套、基本建成32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3.3万户。

●支持平安河南建设。落实基层公检法司转移支付,支持解决基层平安建设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安排法律援助经费,解决困难群众打官司难问题。加大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安全生产技术改造的投入。

4.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依法加强收入征管。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坚决杜绝收“过头税”、“过头费”或虚增收入,保证税收和非税收入质量,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为7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河南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正式颁布,非税收入法制化、规范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把争取中央支持作为财政工作的重要任务,认真研究中央政策和资金分配因素,积极向中央反映河南的实际困难,争取各类中央资金3264亿元。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赠)款4.3亿美元。

●严格支出管理。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严格预算约束,2013年省级“三公经费”比上年压减12.2%。研究制定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加强公务接待、会议费、差旅费管理等办法。开展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认真落实预算执行责任制,加快财政支出进度。

●推进改革创新。按照“简政放权”要求,专项资金尽可能切块下达市县。推行竞争性分配方式改革,整合组建统一的项目评审专家库,提高资金分配科学性。省直部门年初预算安排的项目支出全面设置绩效目标,绩效评价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强化动态监控。公务卡制度改革实现省级预算单位全覆盖,全省基本建立强制结算目录制度,公务卡使用率大幅提高。全省政府采购规模850亿元,同比增长16%;纳入财政投资评审项目3.5万个,送审投资2349亿元,审减331亿元。完善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深度融合工作机制,规范党政机关执法执勤用车和公务用车管理。制定县乡基层财政基本业务管理操作规程,健全涉农资金监管机制。

●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围绕贯彻落实重大决策部署,组织开展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林业生态省工程建设资金、城乡医疗救助资金、高等院校债务化解奖补资金、政法转移支付资金等重大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检查,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了一批违规违纪问题,促进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

●认真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坚持把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作为推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一项重要任务,把“让代表委员满意、让群众受益”作为办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高财政工作水平。共承办建议、提案284件,其中主办90件,全部办理完毕,所提问题基本解决或正在解决的83件,占92.2%。

预算任务的圆满完成,是省委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依法监督、悉心指导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狠抓落实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财政支出刚性增长,收支矛盾突出;人均财力在全国处于靠后位置,民生投入缺口较大,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预算管理制度的完整性、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口径预算管理、绩效管理、政府采购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违反财经秩序、财政纪律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基层民生资金使用管理跑冒滴漏现象比较严重;个别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融得来、控得住、还得上”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财政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现代财政制度体系还不完善等等。恳请各位代表、委员一如既往地给予指导和支持。

二、2014年财政预算初步安排

(一)2014年财政形势和全省公共财政收入预期目标

2014年全省面临的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

●收入方面。财政收入中低速增长常态化趋势已经明朗,推进税制改革、实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清理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将减少一部分收入。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传统支柱产业税收贡献下降,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税收贡献尚有待提高,将制约财政收入增长。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缓慢,补助地方支出增幅下降,将对我省争取中央资金产生较大影响。

●支出方面。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刚性增长。支持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增加投入。实施三大国家层面战略规划、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需要强化财力保障。政府性债务增长较快,还款压力增加。

●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期目标。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税收与非税收入政策变动等因素,2014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期增长目标为10.5%。市县收支预算的具体安排由各级人民政府报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级人大通过的预算汇总后另行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二)2014年财政工作总体要求和预算编制原则

●2014年财政工作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省委决策部署和省人大决议、意见,坚持“总布局”,聚焦“三战略”,突出“五着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调中求进、变中取胜、转中促好、改中激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发挥财税改革在整体改革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盘活财政存量,用好财政增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严肃财政纪律,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实行零增长;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2014年预算编制原则:依法理财,收支稳妥,突出重点,精细透明,注重绩效,勤俭节约。具体编制中,注重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注重统筹整合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注重推动预算单位的全部政府性收支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推动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注重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预算定额体系,深化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创新,引导社会投入。

(三)2014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

1.省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

(1)省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

2014年省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安排134亿元,比2013年完成数增长1.8%。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增值税21.7亿元,增长90.9%;营业税5.4亿元,下降66.4%,主要是铁路运输业“营改增”,以及部分纳入省级收入的交通建设项目完工、建筑安装营业税减少;企业所得税44.7亿元,增长0.8%;专项收入26.9亿元,增长34.4%,主要是“两权”价款与使用费收入、广告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22.6亿元,下降0.5%。

(2)省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

2014年省级收入134亿元,加上中央补助1909.1亿元、市县上解275.6亿元,减去上解中央34.7亿元、补助市县1576.9亿元和调出资金3.1亿元,2014年省级总财力704亿元,比2013年预算财力增加70亿元,增长11%,全部安排支出。

●基本支出即人员和公用经费支出238.6亿元,比上年增加20.1亿元,增长9.2%。

●项目支出465.4亿元,增加49.9亿元,增长12%。

2014年重点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安排情况如下:

●教育支出124.6亿元,增加15亿元,增长13.7%。

●农林水事务支出31.2亿元,增加3.3亿元,增长12%。

●科技支出10.5亿元,增加1.3亿元,增长14%。

●文体传媒支出8.4亿元,增加7643万元,增长10%。

●医疗卫生支出25.9亿元,增加2.4亿元,增长10%。

●总预备费12亿元,与2013年持平。

●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各部门2014年“三公经费”预算按不高于2013年支出控制数编制,合计8.9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预算下降8.2%。

为提高年初预算的完整性,中央财政提前告知的转移支付和上年结余结转资金均列入年初预算。2014年省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总额为860.2亿元。

2.其他三项预算安排

●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2014年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安排190.3亿元,比上年完成数下降23.3%,主要是上年清缴、补交收入较多。收入预算190.3亿元加上上年结余结转63.6亿元、调入资金3.1亿元,2014年省级可安排基金支出257亿元,按照“以收定支、集中财力、确保重点”的原则,与公共财政资金统筹安排使用。

●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根据2013年国有企业经营状况,2014年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3.5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应缴利润2.1亿元,股利、股息收入1.4亿元。支出预算按以收定支的原则编制。

●省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2014年省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安排833.8亿元(其中财政补贴收入190.8亿元),支出预算779.5亿元,结余54.3亿元,年末滚存结余852.6亿元。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803.5亿元,支出752.7亿元;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9.5亿元,支出16.7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7亿元,支出2.4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6.4亿元,支出6.3亿元;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7亿元,支出1.4亿元。

三、2014年财政重点工作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一年。着重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支持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加快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把支持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摆在财政工作的突出位置,支持打造开放新高地。

●对郑州机场二期工程按建设需要足额注入资本金,对实验区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给予专项补助,对省级投融资公司融资支持实验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贴息,对机场公司客货运业务发展给予奖励。

●对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重大招商项目,按“一事一议”原则研究财政支持办法。

(二)支持做强工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

创新财政扶持方式,推动建设以高加工度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体、技术装备水平先进、集群化特征明显、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先进制造业大省。

●整合设立支持先进制造业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支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高成长性制造业加快发展,推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促进冶金、建材、化工、煤炭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涉企资金使用方式,压缩“点对点”方式对单个项目的支持,重点向支持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培育优势产业链倾斜,增强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支持做大服务业,加快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

发挥财政政策作用,支持构建充分融入经济各领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效服务生产生活的具有多元化活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整合设立支持高成长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加大资金规模,重点用于支持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高成长性服务业和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教育培训、商务服务、健康服务、养老及家庭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

●落实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和电商物流设施建设,加大对市场信用体系、标准体系以及监管执法的支持力度,优化消费环境。

(四)支持做优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省

按照稳粮、提效、转型的思路,全面落实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和“三农”可持续发展。

●支持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统筹整合相关资金,支持完成全年新增高标准粮田建设任务。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机制。

●支持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统筹整合相关资金,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

●支持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统筹整合相关资金,支持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有条件的县城周边,建设一批具有农业生产、生态、休闲观光等综合功能的现代农业园区。

●支持实施“三山一滩”群众脱贫工程。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改革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机制,推进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探索资金竞争性分配、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等做法,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制定财政支持政策,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新试点工作。

●支持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支持农村公路、桥梁和安全饮水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农村集体产权、农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机制四项制度创新。

(五)支持新型城镇化,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按照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产城互动、科学有序的要求,找准着力点,构建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的财政体制机制。

●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筹措专项资金,支持中原城市群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扩大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发挥政府投融资公司作用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运用公私合作模式(PPP)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有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税政策。增加城镇化转移支付规模,按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因素分配给市县,引导市县加快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强对城镇化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绩效的考核和评估。

●支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对新型城镇化试点市(县)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重点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索。

(六)支持完善基础支撑条件,加快培育发展新优势

按照突出重点、增加投资、弥补短板、释放活力的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支持载体体系建设。完善支持产业集聚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政策,促进产业集聚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提升发展。推动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完善功能。

●支持信息化建设。安排信息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具有优势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等项目。

●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省级统筹基本建设资金规模,重点用于省级重大项目和中央投资项目省级配套。加大对“米”字型快速铁路网建设支持力度。

●支持创新驱动。整合科技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小微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改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方式,减少对单个企业项目直接补助,加大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和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力度,更多采取后补助、以奖代补、风险补偿、股权投资等支持方式。落实促进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

●支持人力资源开发与集聚。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加大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技能人才回归工程支持力度,培育和吸引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持实施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和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培育高层次人才。

●支持金融体系建设。设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为小微企业发行集合债券、票据等增信。安排股权引导基金,支持引导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完善金融业发展奖补政策。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增强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加大对县级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支持力度。支持省级银行、中原农业保险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组建和中原证券境外上市,加快设立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落实涉农金融扶持政策。

●支持扩大开放。完善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奖励政策,做好重大招商引资活动经费保障工作,加大外经贸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促进举省开放。

(七)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坚持雪中送炭,坚持加大投入与完善制度有机结合,统筹做好各项民生保障工作,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补助标准。研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间的衔接。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灾情核查、救助标准确定以及灾害救助绩效考评等机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继续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工作。

●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高。区分教育的公共性层次,完善针对不同教育类型的财政支持政策。继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经费保障水平。提高高职高专和中职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同时引导企业、个人和社会多渠道投入职业教育。支持县城普通高中改建扩建。加快普通高校转型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进一步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20元。推动建立按病种、人头和总额预付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复合付费机制,加大对医疗机构费用总额及医保目录外费用占比的控制。逐步推动企业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省级统筹。整合形成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扩大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加大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资金用于购买大病保险的比例。按照“建设靠政府、运行靠服务”的原则,理顺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支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高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特别扶助金标准。

●完善住房保障政策。落实好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政策。加大对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别是已建成保障房的配套设施建设。

●支持文化强省建设。支持开展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重要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和统筹利用。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创建工作。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探索建立新型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支持美丽河南建设。支持实施“蓝天工程”,加大对灰霾天气治理支持力度,对重点地区污染源治理、清洁能源替代、公共交通行业发展、黄标车淘汰、拆除锅炉等投入予以奖补,对秸秆焚烧治理项目予以支持。支持实施“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和林业生态省提升工程。加强环境管理和保护能力建设。

●支持平安河南建设。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适合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八)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发挥财税改革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2014年以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税制改革为重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财税体制在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长治久安方面的保障作用。

●规范财政分配秩序。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落实全口径预算管理各项规定,将全部政府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

●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硬化支出预算约束。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弱化对收入预算的考核,促进税收和非税收入依法征管。

●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研究开展三年财政规划编制工作,对规划期内一些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研究政策目标、运行机制、评价办法,并强化其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提高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结合推进事业单位分类、行业协会商会脱钩等相关改革,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有效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实现“费随事转”,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全面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对各级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进行清理,整顿越权减免税收或通过财政列支方式变相减免税收行为。

●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对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统筹力度。建立将部分政府性基金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的机制。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公共财政预算力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

●推进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进一步细化预决算公开内容,扩大预决算公开范围。推动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部门(除涉密部门外)公开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

●实施税收制度改革。2014年1月1日起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改增”范围。实施鼓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的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做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准备工作。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税优惠政策范围。

●支持全面深化改革。围绕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积极支持、协同推进养老、医药卫生、教育、科技、住房、国有企业等相关领域的改革。

(九)加强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效能

进一步开拓创新,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为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做好各项财政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研究制定全省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将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规范举债行为,严格举债程序,限定资金用途,形成风险可控的规范化融资机制。

●盘活财政存量、用好财政增量。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结合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加快健全公务支出管理制度体系、公共支出标准体系、公务支出管理信息平台,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加强财政结转结余资金和对外借款管理,腾出资金用于保障改善民生。

●全面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促进依法理财。加大《河南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宣传贯彻力度。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健全完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标准体系、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着力推进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特别是专项资金和项目的绩效管理,将绩效目标管理和评价试点扩大到各层级预算单位。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建立健全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机制。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更好发挥政府采购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力度,更好发挥财政投资评审服务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职能作用。开展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大力推广政府公物仓管理制度。加快嵌入业务流程的财政支出监督机制建设,加强财政监督成果运用。推进市县财政以应用支撑平台为核心的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工作,逐步构建全省财政数据中心。

各位代表,今年全省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要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支持下,与时俱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各项财政目标任务,为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