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主要工作
(一)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747.2亿元,占预算的102.4%,剔除“两权”价款等一次性收入不可比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6.8%。财政总收入完成3003.1亿元,占年度预算的97%,同口径增长11.4%。全省财政支出3666.2亿元,增长10.9%。省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95.9亿元,占预算的100.1%,同口径增长16.1%。省级财政支出808.3亿元,剔除不可比因素后,同口径增长8.3%。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875.6亿元,完成预算的118.2%,增长15.2%。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866亿元,增长13.2%。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248.2亿元,完成预算的103.1%,下降2.2%。省级政府性基金支出224亿元,增长2.6%。
(三)省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省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4亿元,完成预算的100%。省级国有资本经营支出14亿元。
(四)2013年财政主要工作
1、克难攻坚,地方财政收入任务如期完成。受整体经济下行影响,收入组织工作遇到多年来少有的困难。经过全省财税系统共同努力,如期完成了任务。
2、加快财政支出进度,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全年财政支出进度位居全国前列,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农林水事务等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3、多措并举,“稳增长、调结构”措施及时得力。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结构性减税政策,实施了“营改增”试点,全面暂停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取消和免征了4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同时,积极筹措资金,支持产业转型、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和传统产业升级,以及大气污染治理、全省区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等。
4、坚持“两个80%”,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各级财政坚持把落实好民生政策作为重点,确保了民生支出的“两个80%”。2013年全省民生支出达到295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0%以上,既保证了已出台民生政策的落实,又保证了“提标”、“扩面”、“新增”民生项目的资金需要,老百姓得到实惠。
5、全力推进改革,财政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全面推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加大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力度,盘活存量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全省各级政府预决算、省级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支出全部向社会公开。积极推进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兑付方式改革试点,切实解决群众领取补贴难的问题。
二、2014年财政预算安排
1.全省公共财政预算安排草案
2014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1861.4亿元,剔除不可比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3%;全省财政总收入预期目标为3193亿元,同口径增长10%。全省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为3280.5亿元,剔除不可比因素后,比上年预算增长8.6%。
2.省本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草案
2014年,省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510.6亿元,同口径增长12%。省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为871亿元,剔除不可比因素后,比上年预算增长3.7%。2014年,省级共新增安排资金156.8亿元,其中用于民生部分126.2亿元,占新增安排资金的80.5%。省级“三公”经费预算4.58亿元,较上年年初预算下降10.2%。
3.全省和省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草案
2014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779.7亿元,下降10.9%;支出预算779.7亿元,增长7.1%。省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251.3亿元,增长1.3%;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231.4亿元,增长4.2%。
4.省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草案
2014年省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为10.9亿元,下降22.1%。省级国有资本经营支出预算为10.9亿元。
三、2014年财政重点工作
(一)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在提高收入质量上下功夫。
(二)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在优化支出结构上下功夫,确保各项重点支出需要。
(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落实民生政策上下功夫。继续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民生支出“两个80%”的要求,着力解决突出矛盾、薄弱环节和政策均衡问题,切实抓好民生政策的衔接和落实工作。
(四)全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在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上下功夫。不折不扣落实中省各项结构性减税政策,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全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合作社建设,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镇化带动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五)加大财税体制改革力度,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下功夫。稳步扩大“营改增”范围,做好消费税、房地产税和资源税改革的准备和实施工作;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完善文化旅游名镇财政体制,逐步形成与我省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乡镇一级实体财政体制。
(六)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上下功夫。研究实行中长期财政规划管理,继续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扩大市县预决算公开范围,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加快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切实防范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