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考古学新方法在东亚旱作农业起源研究中的应用

2011年01月24日14:0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2010科学发展报告 2010 科学发展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院士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吕厚远研究员在《2010科学发展报告》上发表了题为“植物考古学新方法在东亚旱作农业起源研究中的应用”的文章,简要介绍了植硅体分析法在东亚旱作农业起源研究中的应用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东亚旱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意义。农业起源是人类发展历史中最重大的变革之一,为人类文明的诞生和现代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三大“起源”问题之一。粟和黍的驯化与栽培对人类文明起源、特别是对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进程产生过重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关于粟和黍的起源问题吸引了诸多学者的研究目光。

文章随后分析了此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难题。我国考古学工作者曾在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出土了大量腐朽的粮食。由于当时国际上对鉴定腐朽灰化的粟、黍粉末样品还没有可靠的方法,磁山文化遗址窖穴中的遗存究竟是何种作物,长期以来一直悬而未决。

文章接着介绍了吕厚远研究员利用植硅体分析法在灰化植物遗存鉴定方面所取得的突破。研究者首先对现代植物小穗不同部位的植硅体形态进行详细的分析,利用相差和微分干涉显微镜观察、测量分析了27种现代黍、粟和其近缘草本植物花序苞片中的内、外颖片和内、外稃片的解剖学特征和硅质沉积结构。研究发现了五个能够明确区分黍、粟的植硅体形态特征,为利用植硅体区分黍、粟考古遗存提供了可靠的标准。利用植硅体分析方法,研究者完成了对磁山文化遗址窖穴中腐朽灰化植物遗存的研究。结果发现,距今约10000~8700年前,磁山遗址保存的农作物是黍,粟则在距今约8700~7500年期间少量出现。

这项研究把东亚旱作农业起源的时间改写到10000年以前,与西亚、墨西哥和南美洲农业起源的时间近似,为认识我国北方新石器早期文化演化提供了新视野。最后作者指出,继续深入开展基础性的方法学研究将会极大促进农业起源研究。(摘自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课题组撰写的《2010科学发展报告》)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