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曹效业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伦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真真在《2008科学发展报告》中合作撰写了“我国科学道德建设的进展与挑战”一文。文章从科学道德规范的内涵及其演变、我国科学道德规范建设的进展与问题、加强我国科学道德规范建设的思考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文章首先介绍了科学道德规范的内涵及其演变。194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是科学道德规范的鼻祖,他提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等规范。随着科学发展模式的转型,各国科技界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了科学道德规范的体系化,其内涵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科研诚信规范;二是研究伦理责任。
接着,文章阐述了我国科学道德规范建设的进展与问题。我国科学道德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萌芽。至1990年代中后期,科研机构开始制定原则层面的科学道德规范并成立响应。近年来,我国科学道德规范建设迅速发展,科学道德规范建设逐渐系统化和贴近科学实践,开始走向制定更加具有操作性政策措施的新阶段。同时,科学道德建设也面临不少问题:一是科技界内部道德反应剧烈,二是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断侵蚀科技界。具体诸如造假、抄袭、不劳而获的文章署名、科学评价讲人情关系、出于利益而姑息违规、不当使用社会舆论力量等现象仍不在少数。
最后,文章对加强我国科学道德建设进行了思考。文章提出,加大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治理力度,建构良好学术生态,推进我国科学道德规范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包括: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科学行为规范制度建设,充分重视和加强科研诚信环境建设,加快从治标为主走向标本兼治的步伐。(摘自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课题组撰写的《2008科学发展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