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老区扶贫扶出“五朵金花”

发布时间: 2015-09-15 14:52:58  |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庆阳市 扶贫开发 扶贫攻坚

8月5日,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车道乡王西掌村,农民在收割胡麻。据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农牧局的数据,今年甘肃环县共种植油料作物13.5万亩,其中主要油料作物胡麻种植面积7.5万亩,目前已全面开镰收割。 新华社发(张永鑫摄)

新华社记者聂建江、张玉洁

甘肃庆阳市是革命老区。1934年,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甘肃庆阳华池县建立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维埃根据地。

但由于自然禀赋较差等原因,80多年后的今天,庆阳老区发展依然滞后:7个老区县中有5个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市266万人口,到去年底尚有537个贫困村、11.5万贫困户、47.62万贫困人口。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讲话发布后,庆阳干部群众深受鼓舞。立足“真扶贫、扶真贫”,庆阳1.4万人的扶贫工作队驻扎贫困村,拉开了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大幕。          

还清基础建设欠账

一侧是深沟,一侧是大山,半山腰盘着一条羊肠小道。庆阳市环县虎洞乡常兆台村的5户人家就靠这条路通往大山外面。“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毛驴走在上面都会陷进去,出村办事,大半时间纠缠在了路上。”村民杨孝华说。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山大沟深,峁梁交错,70%的农户住在山区,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欠账大,这不仅限制了致富求发展,也增加群众的日常生活开支。华池县乔川乡王掌子村干旱缺水,当地村民只能涉远拉水吃,拉一方水的成本要80到120元,一家一年拉水就要近万元。

“如果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庆阳老区扶贫无从谈起。”庆阳市各级干部认为,庆阳扶贫攻坚的第一炮必须从基础设施建设打响。

从2013年开始,庆阳市开展了“3年大会战,1年大扫尾”交通扶贫攻坚战活动。庆阳市交通局介绍,过去两年时间里,全市新修的通村公路3000多公里,相当于过去10年建设里程的总和。到2016年,庆阳市行政村通畅比率将达到100%,比全省提前2年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从此庆阳将彻底告别“行路难”历史。

今年上半年以来,围绕彻底解决贫困村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的问题,在黄土高原的山峁塬梁上,一场场“基础设施扶贫大会战”如火如荼地展开。

除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之外,截至目前,庆阳已建成小水工程2982处,解决了1.3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计划新建的农电线路4174公里已全部开工,危房(窑)改造目前已开工1万户,完成投资2.64亿元;完成流域治理面积256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9.17万亩……

基础设施一变,贫困村变了样子,群众有了信心。庆阳市西峰区什社乡周咀村距公路仅有几公里,过去村道太差,大车进不来,当地产出的苹果、西瓜要村民用手推车一车一车送到公路边再装车,每年收获的时候很多家庭劳动力不足,一些村民甚至将培育了多年的苹果园撂了。今年4月,一条平整的硬化路绕村一周,把村民的果园连到了公路上,道路完工那天村民聚在一起放起鞭炮,吹起了唢呐。

扶贫产业开出“五朵金花”

“通路通电,农民五变”是现在庆阳贫困村干部群众的口头禅。“五变”就是农民变牧民、变果农、变菜农、变林农、变市民,庆阳通过扶贫产业培育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挪穷窝、改穷业。

庆阳是传统农业市,有“陇东粮仓”之称,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庆阳的扶贫产业怎么进一步培育?庆阳市委书记栾克军认为,扶贫产业培育要精准,既要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禀赋、区域特点和群众的特长因地制宜,也要发挥好现有的产业基础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

庆阳列出了多元富民特色产业格局:北部山区,发展草畜产业;中南部塬区发展苹果产业;川台区发展蔬菜产业;子午岭林缘区和宜林荒山区,发展苗林产业;城镇和园区发展第三产业。这被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为“五朵金花”。

“五朵金花”从花蕾到花朵,带来贫困乡村的新变化。宁县焦村镇适宜种苹果树,但当地人均耕地只有1.8亩,过去多少年,一户农民种十来棵果树,拿到集市换点零花钱。当地干部把贫困村产业的现状总结为“养猪为过年,种树为花钱”,小打小闹,对脱贫帮助有限,要想进一步激发潜力,得用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激活资源。

去年焦村镇将街上村、高尉村125户农民的1141.5亩土地流转在一起,引来了一家浓缩苹果汁深加工企业,建成了千亩现代生态优质苹果矮化密植示范园。

土地规模化经营,一部分农民通过种地致富,另一部分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转产到其他特色产业,焦村镇的乡村经济一下子活了起来。

高尉村村民吕江琴将自家的6亩地全部流转给当地一家企业作苹果基地,一年租金3000元,她又到这家企业管理果园,一个月还能收入1200多元。

推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的产业集群,庆阳市将草畜、苹果、蔬菜、苗林等产业优化升级的着力点放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上。目前庆阳市已建成92户市级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户28.6万户。

电子商务为庆阳扶贫产业发展开拓“网上路径”。全市建成各级电商服务中心240多个,电商从业人员1.8万人,目前电商交易额达到了6.13亿元,瓜果蔬菜、小杂粮、手工艺品成了网上热销品。

庆阳市政府的统计显示,特色产业为庆阳市贫困人口提供年人均收入1572元,占到年人均总收入一半以上。在产业带动下,2012年来,庆阳市贫困人口由74.85万人下降到47.62万人,年均减幅18.2%,贫困面由32.6%下降到20.8%。

驻村帮扶 精准滴灌

扶贫计划看上去很美,可谁落实,谁担责任?这是贫困群众最大的疑问。

“扶贫成效怎么样,关键是干部!”栾克军说,精准扶贫的排头兵、责任人就是各级党员干部。庆阳扶贫制度建设重点就是如何把干部队伍的“人力资源”配置到贫困乡村,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担担子挑大梁。

驻村帮扶、脱贫激励等一整套机制是精准扶贫的“庆阳特色”。去年开始,甘肃省、庆阳市选派537名优秀机关干部到重点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实施定点帮扶,全市2507个机关单位、3.29万名干部对口联系14.58万贫困户。目前庆阳市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达到1.4万人,实现了对贫困村的全覆盖。

庆阳市委组织部介绍说,组织工作建立“逢提必下”机制,新招录公务员全部安排到贫困乡村工作,新提拔的科级干部全部下派贫困村挂职锻炼,拟提拔的副县级干部要求驻村工作一年;对率先实现整乡整县脱贫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优先提拔重用。

记者在庆阳市环县、华池县等地扶贫重点村看到,驻村干部在村小学、村委会所在地、村民家里找一间房子,安营扎寨,架床起灶,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和群众打成了一片。

驻村帮扶保证扶贫政策“精准滴灌”,实实在在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脱贫的具体难题。因为道路差,环县楼房子村刘家塬村村民种的苹果经常遭遇“卖难”,去年驻村工作队了解到刘家塬的情况后,积极协调400万元资金,修建了4公里通组柏油路。“道路一通,苹果赶上了行情,每亩果园至少增收4000元。”村民王有智说,“这个忙帮的实在”。

为了不错配扶贫资源,还必须落实好精准负责、精准考核。庆阳市委决定,每年召开一次专题述职大会,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及各县委书记作扶贫双联目标完成情况专题述职,市直部门单位负责人在所联县区联席会议述职,联县市级领导当场点评,联系村干部现场测评,督促各级党员干部真帮实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