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公移山,可谓艰难。把200多万人移出穷山沟,难度也不小。2012年,贵州省启动了拟筹资1600亿元、为期9年、涉及200多万人口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3年来,已搬迁42万人。除了让群众几乎不花钱就能住新房,贵州省还推进了配套工作:土地复垦整治,恢复生态;帮扶移民投身乡村旅游、城镇商贸、园区服务,确保每户都有劳动力就业;做好户籍、社保、入学等方面的转移接续,帮移民融入新生活。
梁胜美的儿媳站在柜台后,利索地整理着一沓账目。她家开的天海宾馆,坐落在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合兴镇。
梁胜美今年65岁,是乌坪村村民。“村子在山旮旯里,庄稼种在半山腰上,一年也就收个几百斤苞谷,填填肚子。”村子没有水泥路,更不通车,到镇上赶集要走两个多小时。
去年初,一则通知让梁胜美兴奋不已。“镇上干部说要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只要通过申请就能在镇上分到60平方米地基用于建房,每人还有1.2万元的建房补贴。”
拟筹资1600亿元,用9年时间推进生态移民
梁胜美将大儿子梁天海叫回了家,和小儿子两户合计申请了上百平方米的地基,半年时间就建起了一座3层小楼。借着合兴镇搞小城镇建设、又临近高速公路的契机,梁天海又筹借了几十万元,把这3层楼装修成了宾馆,生意好时一天收入能有1000多元。
如今,梁胜美在镇上谋了份看守砂场的活路,老伴则帮忙在儿子的宾馆做些杂工,再不像过去“看天吃饭”。
梁胜美的际遇,只是贵州42万已搬迁移民的一个缩影。为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生态脆弱区的贫困问题,贵州省创新扶贫开发思路,从2012年5月起,拟筹资1600亿元,用9年时间将200多万贫困人口搬出大山,拔掉“穷根”。
据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统计数据,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启动3年以来,共建设457个安置点,建房10.2万套,实施搬迁42万人。其中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困难群众38万人,占91%。
“搬迁对象以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特别是石漠化严重地区的贫困农户为主,以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农户为主,以3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民族地区贫困农户为主。”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表示,上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就地扶贫开发成本高、难度大、返贫率高。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是贵州贫困山区拨穷根的必然选择。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另一个用意,是减轻迁出区的生态压力。“移民迁出后,原则上要将原有住房拆除进行复垦整治,用于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占补平衡。”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应政说,“原耕种的土地则着眼于生态恢复进行统一经营、转包出租,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果、还茶或中药材种植,收益还归农民所有。”
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叠加廉租房资源,解决移民住房
要让群众搬得出,钱是最关键的问题。有条件、有能力的群众,自己早就搬了,剩下的都是单靠自己挪不动窝的。
为了彻底改变贫困现状,让农村贫困人口早日脱贫奔小康,贵州在财力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决定加大对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投入。
以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为例,其扶贫生态移民安置房主要采取“自建+统建”“农户自筹+政府补助”的模式。政府补助标准为人均1.9万元,其中1.2万元为住房建设补助,主要整合中央和省级资金;0.7万元为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由省市县三级分担。
除此之外,贵州还将移民安置房、城镇保障房和农村危房改造“三房”融合,率先在全国用保障性住房资源来安置扶贫生态移民。
“原来住在深山老林,政府在县城帮建好了房子,不花几个钱就搬过来了。”榕江县摆拉村党支部书记潘永祥说。
移民搬迁进安置房几乎不花钱?原来,榕江县叠加扶贫生态移民和廉租房两个项目的资源,利用县城保障房丰乐小区对计划乡摆王村、摆拉村两个一类贫困村实施整村搬迁,4人及以上的移民户每户免费分配一套廉租房。
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相结合,也是各地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有效做法。“主要是将移民搬迁后的旧村庄、旧宅基地纳入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复垦后节余的指标交易后所得收益,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和补助移民建购房。”王应政说。
以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为例,第一期复垦工程257亩,按照安顺市西秀区城区土地出让标准,以每平方米1924元测算,257亩增减挂钩指标可获取土地出让金近3.3亿元。
“蔡官镇安置点一期的区级配套资金3278万元,全部来自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收益,以旧房换新房,移民不用花钱就可以分到一套安置房。”西秀区区长张勇说,“同时对拓展用地空间,提高用地效率,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确保每户都有就业劳动力,做好社保、入学等接续工作
“土地虽然贫瘠,但毕竟还能种点苞谷、洋芋。搬迁出去了,没有土地可耕种,断了生活来源,一家老小过日子怎么办?”长顺县敦操乡斗麻村河边组村民韦小全,对扶贫生态移民当初是冷眼旁观。他不但不支持,还带着自己的兄弟姐妹抵触政府,成为搬迁“钉子户”。
敦操乡把移民“搬出去、稳得起、能致富”作为重点来抓,组织专门人力帮助移民群众考察论证,根据群众意愿,为搬迁群众“设计搬迁方式”,陆续筛选出种养殖、园区就业、商业贸易等一批符合移民特点的致富项目,确保移民生产生活有保障。
韦小全的抵制没有持续多久,看到政府不是简单的“一搬了之”,而是实实在在要帮群众脱贫致富,他开始主动咨询村干部搬迁、致富等方面的政策。没多久,他也搬出了山区。去年8月26日,乡里挂牌成立了敦操河边网箱养鱼农民专业合作社,韦小全也加入了进去。韦小全说,目前产品主要销往贵阳和周边县市,户均实现年销售收入10万元以上。
对于贵州而言,鼓励扶贫生态移民搬出来只是第一步,“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才是重中之重。
“按照因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重点推进乡村旅游型、城镇商贸型、园区服务型移民安置方式,通过提供精准的就业服务,搭建园区、企业、移民供需对接平台,确保每户移民家庭至少1个劳动力实现就业。”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副局长张杰表示,“对谋生能力弱的特困群体,就近结合农业园区安置,以维持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社会保障政策兜底。”
据2015年对已搬迁移民的抽样调查,搬迁后除从事农业生产外,通过园区岗位、公益性岗位、外出打工、自主创业等实现城镇就业8233人,占劳动力人口11850人的69.4%。2014年扶贫生态移民人均增收820元,比全省农民平均水平高6%。
移民进入城镇安置后,面临一系列的社会重建和融入问题。贵州在完善移民搬迁前后社会保障转移接续政策的同时,还为移民提供政策咨询、心理疏导、社区融入等方面服务,缩短移民适应周期。王应政表示:“一是做好户籍和社会保障的转移接续工作。二是做好就医、子女入学等综合保障工作,帮助移民融入新生活。省教育厅制定了《关于推进贵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年5月底前做好移民家庭学龄前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中生、两后生统计调查工作及就近入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