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才夫妇:共赴偏远山区 扎根贵州支教

发布时间: 2014-10-11 16:23:56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国务院扶贫办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支教 教育 奉献 贵州

朱敏才:商务部退休干部,贵州省遵义县龙坪镇中心小学支教教师。1942年出生老中医家庭。生在黄平,长在贵阳。贵州大学毕业。加拿大访问学者。大学毕业后,在商务部工作37年,其中近16年在国外工作。曾任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

做过对外经贸综合管理、项目管理和政策研究等工作。参与建设管理项目数十个;获中国援外奉献奖银奖。做过与对外经贸相关的英语翻译、新闻宣传和编辑出版工作。撰写文件文章和编写翻译一千三百多万字。编译著作有《自学快速阅读法》和《成功方略》。主编《跨越世界屋脊》一书。曾8年应约校审《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英文稿。是《中国经济年鉴》和《中国大百科年鉴》多年的特约撰稿人。

退休后于2005年5月回到贵州,连续9年在贵州省望谟县、兴义市马岭镇尖山、贵阳市孟关乡、遵义县龙坪镇等地的5所小学义务支教。同时研读中医药学,编著有《开发生命的工具----长寿经穴按压法》。为提高学生素质,正研究有关“思”的“六何”。

孙丽娜:出生于革命军人家庭。大学本科。16岁参加工作,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近15年。92年破格晋升小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第一批小学英语教师。发表过教育论文多篇。获北京市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银质奖章,所在少先队大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大队。曾荣获北京市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教法考试第一名。被评为北京市宣武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多次评获思想品德优秀课。

退休后,提出到贵州支教,并联系有关单位,携丈夫一起在贵州省5所小学义务支教。在尖山苗寨,担任语文和音乐课,每周32节,还担任行政和少先队工作。在望谟二小和石龙村担任一二年级语文课,着重普通话的学习和文明礼貌教育。虽然身患多种疾病,2次脑梗,右眼失明,左眼仅剩0.04的视力,仍坚持继续支教,教一二年级英语口语。在北京治病期间,心系山区孩子,为他们捐来了20台电脑。但是,学校没有电脑教室;就餐棚也破烂不堪,学生们只能在操场和教室吃饭;学生和教师宿舍也十分拥挤。

为解决电脑教室、食堂、宿舍这些学校师生面临的迫切问题,他们把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给他们的10万元奖金转赠给学校作为项目启动资金,但要解决3个项目的问题,资金缺口仍然很大。陈鸣明副省长,受省委书记赵克志和省长陈敏尔委托于2014年4月15日,带领市县镇领导到学校看望两位老师,并现场解决了学校面临的迫切问题,政府决定拨款三百多万元建设3个项目。项目已于6月1日开工,定于今年9月1日竣工,移交学校使用。他们还把所得的慰问金一万多元捐赠给了贫困学生。

到贵州支教

对于大多数出生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知识分子来说,都记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并且成为他们一生的座右铭。朱敏才老师孙丽娜老师也一样,退休后没有事做,一天天逛公园,吃饱了等天黑,再看看电视,觉得这样生活下去没什么价值和意义,总是想着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让生活丰富一些,让生命能有点价值。有一天,他们在电视上看到贵州一位年轻女老师背着孩子讲课,这在北京是绝不允许的;可见贵州边远山区特别缺老师。孙老师提出去贵州义务支教;朱老师是贵州人,也想给家乡做点事,于是俩人毅然决定去贵州支教。尽管子女们担心他们的身体经受不住山区的风寒,担心他们生病无人照顾,他们还是坐上火车,经过几十小时的颠簸,来到了贵州。同在北京一样,有关部门告知他们志愿者有年龄限制,一般只要40岁以下的年轻人,说他们已经超龄了。他们并没有就此止步,仍坚持要为贫困山区孩子做点事。

他们四处辗转,都没联系到支教的学校。后来联系了《贵州都市报》记者何星辉;他很热心,知道他们的境况后,在《贵州都市报》上刊登了他们愿意义务支教的消息。消息一出,望谟、紫云、凯里的政府和学校等近二十家单位都向他们发出了邀请。他们最后决定去第一个打来电话的望谟县。就这样,从2005年起,他们在望谟二小开始了他们的支教生涯。在望谟工作了一段时间,他们接到一封匿名信,对他们在条件并不差、师资力量比较强的县城支教感到遗憾;这与他们“到最需要老师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学校去”的初衷大相径庭。于是,他们决定离开,另外选择支教的学校。

兴义市尖山苗寨小学支教

他们从报纸上了解到:在黔西南州兴义市马岭镇的尖山苗寨,全村只有70多户人家。尖山苗寨小学是全村每家背7000斤石头盖起来的不到一百平米的袖珍学校。小学位于偏僻的大山里,在大山的半山腰。学校的两间教室只有窗户洞,连窗框都没有,全校仅有一个名叫李云贵的代课老师,负责四个年级、80多个孩子的全部课程,每月工资仅400元。冬季或雨天上课时有一个教室得两个班在一起上课,如是天气好,有一个班级就在外面屋檐下上课。学校只开设了语文和数学课。于是他们决定到尖山苗寨小学去支教。到了学校,他们就重新给苗寨的孩子们排了课,加上了英语、体育和音乐。因为朱老师没有教过书,孙老师就成了学校的“顶梁柱”,课程表排得满满的,每周32节课,白天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朱老师除了上体育和英语课外就为她做后勤工作。尖山小学全是苗族孩子,普通话说不好,见人害羞,卫生习惯差,没有多少礼仪知识。通过他们一年多的教育,孩子们会说普通话了、讲卫生了、知晓礼仪了。在教师节,他们为学校组织了尖山苗寨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文艺汇演,孩子们第一次登台表演,十分出色,有些家长在观看了孩子们的歌舞表演后,情不自禁地拍起掌来。原来听不到孩子们唱歌,现在经常听见了。在尖山苗寨小学,最艰苦的是那里的生活环境,吃的水是山上流下的蓄水,时常停电,吃饭烧水比较困难。寝室与厕所一墙之隔,厕所一直无人掏;一到夏天,臭气熏人,水池里还不时飘着蛆。夏天晚上,他们睡觉都要戴着口罩。他们默默坚持了一年,是60年来在尖山小学坚持教书一年以上的第七个和第八个老师。由于环境实在太差,孙老师得了多种疾病。从镇上到尖山小学要走4个多小时。有一次,他们外出买教学用具和生活用品,早上出发,由于不了解情况,所以他们下午买完东西就往回赶路。结果刚到山口,天就黑了。由于路不熟,又没带手电,山路蜿蜒崎岖,一不小心,就有掉下悬崖的可能。当走到村子附近时陡峭的山路实在太滑,他们只好双手扒着地手脚并用的往山上爬,他们背着沉重的米、挂面、菜和油盐酱醋艰难的往山上爬,互相牵拉着互相鼓励着,缓慢的移动,在漆黑的山路上爬到了学校。等回到学校时已经是夜里9点多了。他们是又渴又饿、筋疲力尽。后来,为了安全起见,他们改成了头一天早上下山,走到下午2点多到镇上,然后找个家庭旅馆住下,买菜、洗澡,第二天早上再买一些肉、豆腐等食物,然后再返回学校。在尖山上支教,由于工作时间长,孙老师每天给学生上课都是早7晚5,过于劳累,加上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生活用品背不上去。所以他们长期吃不上菠菜、芹菜、韭菜这样的绿色蔬菜,叶黄素缺乏,加上学校学生多教室少,孙老师经常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课批改作业,受高山上强紫外线刺激,她的视力严重受损。又由于吃水困难不卫生,孙老师还患上了慢性腹泻直到现在都没有治好。她在山上还添上了心悸的毛病,那时每天心跳100多次。

他们在尖山支教的事迹,当地媒体特别是《贵州都市报》报道了之后,尖山苗寨小学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孩子们收到了崭新的衣服和文具,民办教师李云贵的待遇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大大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自信自强、积极向上,变得文明礼貌,初步懂得与别人交往,变得开朗活泼,踊跃参加各项活动。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增加;捐赠的书包300多个,平均每个学生3个;捐赠的衣物鞋帽平均每个学生15件。各种练习本5000多本,足够学生3年使用;各种笔、转笔刀和橡皮等够学生使用两年,还有跳绳、各种棋、各种球等;捐赠的图书700多本、杂志十余种,共百余册,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教学环境改善,安装了电脑打铃仪 ,学生可以按时上下课了,学校接来了山泉水,学生在学校有水喝了,教室安了电灯,阴天也可以正常上课了,教室安了窗玻璃,刮风下雨冬天上课都不受影响,学校准备了凳子,室外上课可以坐着上了。教学用具得到补充,学生第一次看到电脑 ,懂得了信息高速路,第一次看到地球仪 ,才发现有个这样大的世界,捐赠的粉笔足够教学用三年。自制教具短棍,体育课教练《尖山棍法》。捐赠的现金和物品共计约十万元人民币。他们支教的目的达到。在他们离开时,孩子们都排队送来自制的贺卡,每张卡片上都工工整整写有一句真挚而朴实的祝福,孩子们唱着他们教给的歌,含着眼泪送别两位亲爱的老师。

遵义县裕民小学中心小学支教

2010年3月,裕民小学急需英语教师,他们从有关方面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不停蹄到了这所位于遵义县龙坪镇边远的学校。一年后,学校合并,他们来到了龙坪镇中心村小学。这时,孙老师因为视力越来越差,右眼几乎失明,故转做公益,为学校捐款捐物。朱老师就真正走上了讲台,他的座右铭是“学而后可以为师矣,学而创新是为至理”。他们经常去遵义图书馆或书店看书买书,从不间断;每天坚持读书学习做笔记,坚持看电视新闻,经常上网查阅资料,有时还要熬到深夜。除了上课外,朱老师每周二还额外承担着培训学校英语教师的任务。他认为,小学英语教学重点之一是能开口,敢开口,培养孩子对英语的兴趣,这比仅仅“能考试”更为重要。几年下来,全校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2012年庆祝“六•一”儿童节,学生第一次用英语表演了话剧《小红帽》等节目。

最近几年,孙老师的身体越来越差,患有多种疾病,全身淋巴结肿大,免疫力低下,口腔患扁平苔癣终身携带不能再治愈,眼睛因缺少叶黄素黄斑性病变,右眼已经失明,左眼仅剩0.04的弱视,今年6月24日已经领取了中国残疾人协会颁发的《残疾证书》。此外,她还有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左脚有三个脚趾已经几年没有知觉了,胃里长了包块正在等待手术。因为身体原因,孙老师有一段时间没给学生上课。但她没有因疾病而歇下来,没有停止支教。2013年3月,她利用回北京治眼睛的机会,通过女儿牵线搭桥,为遵义县龙坪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捐来了20台电脑。2014年3月,她又和丈夫朱敏才老师一起把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公益项目奖励给他们的10万元大奖全部捐给了现在支教的中心小学作为学校盖食堂和电脑教室的启动资金。。

2014年4月15日陈鸣明副省长,受省委书记赵克志和省长陈敏尔委托,带领市县镇领导到学校看望他们,并现场解决了学校面临的迫切问题,政府决定拨款三百多万元建设4个项目。现在有200多万已经到账,项目也已于6月1日正式开工,并定于今年9月1日竣工,移交学校使用。二老还把所得的慰问金一万多元也全部捐赠给了学校的贫困学生。

超乎寻常的坚持  

2012年,孙老师在北京治病,临回贵州的几天赶上春运。那一年恰逢实行网上购票。她不懂,就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去火车站排队买票,可是怎么也买不到,而飞机票太贵她又不舍得买。为了跟朱老师一起过年,她只能改买北京到重庆的硬座票。那一年,已经58岁的她一个人提着行李,拖着病弱的身子,挤在春运的大潮中,在人贴人的车厢里,硬生生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赶到了重庆火车站。下车后,双腿肿得一摁一个大坑,走路都很吃力。而朱老师为了能和老伴在一起过个团圆年,也坐火车从遵义赶到重庆跟她会合。那年除夕之夜,他们的三十夜,没有饺子,没有春晚,他们就在重庆火车站上一间破旧的小旅馆里,捧着两碗方便面,伴着外面的声声爆竹,迎来了新的一年。

离开北京九年,朱老师从来没有回过北京。离开时,女儿还在读书,儿子还没有工作;而现在,他们已为人父母。九年中,儿女结婚生孩子他们都不在身边,儿子带着孙子来贵州看过他们一次。孙老师每次从北京回贵州,都要给女儿做个交代,如果我在去贵州的路上或学校猝死,家里的什么东西放在哪儿了你要知道,因为孙老师家里有猝死的遗传基因。她给自己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告诉孩子,如果我在贵州支教猝死了,这笔保险金就作为对你们这些年所欠缺的母爱和家庭温暖的一点补偿吧!

不过,他们从未因此而后悔过。当初他们来支教的时候就意识到,儿女和支教只能选一个,世上没有那么多那么好的两全其美的事儿,他们做了选择后就义无反顾走了下来。现在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学好英语,学好电脑。只要他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

支教的教学研究成果

在支教过程中,他们除了努力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外,还创造出了“六何图”,六何分别指的是何人、何时、何地、何物、何如、何故。“六何图”的第一个层次与英语里的"6W"新闻要素相似。用这六个元素引导孩子学习看世界的方法,从而启发孩子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学生全面完整系统的看问题。同时从六个元素出发,帮助他们打开与人、与社会乃至与世界沟通的大门。

在贵州九个年头的支教生活中,他们将自己支教重点从一开始的让孩子们有老师上课,提升到注意培养孩子的素质上来,要让孩子自信,会倾听,会交流,有礼貌。

《尖山棍法》也是朱老师在支教过程中课余自创的。在尖山苗寨小学支教的时候,为了丰富体育课的内容,同时为了当地学生上学要走山路,要防狗驱蛇,朱老师辗转几夜想出了一个妙招,设计了一套棍法,共有36个招式。就地取材,让学生各自做了一根棍子,上体育课时,就教孩子们学练棍法。有“拨草觅路”“大圈棍”“雪花翻飞”等招式, 除强身健体,还能自卫。

经验与启示

一个人要有信仰,并且有为信仰付出的信心与坚持不懈的毅力。要有活到老,学到老,老有所为的精神。崇高是平凡铸就的,一个人的价值就体现在无私奉献中。对于教育事业,更是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热爱教育、需要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献身教育,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恪尽职守,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

(二)要爱校如家、视生如子。要有一切为了学校,一切为了学生的品质和思想。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想到学生,对学生负责,对国家负责。

(三)要有乐观豁达的心态,要把各种困难视为对自己意志的挑战,把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当成一种乐趣,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要有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工作与家庭二者不可兼得时往往选择工作,要顾全大局,以“我不留谁留下”胆魄,坚守工作岗位,勤奋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境界。

(五)他们在支教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不干扰学校和地方政府的工作。不给他们添麻烦,提要求。(国务院扶贫办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