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有了第一家集体企业,该镇西滩村有了第一个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青海省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新路,通过“补改贷”,用财政资金撬动更多银行贷款支持贫困地区的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这不仅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更激发起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金融扶贫就是引入经济学的知识,通过“补改贷”,把原来直接惠及到农牧民的产业扶贫资金,通过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的方式,与银行协商按一定的比例转变为银行贷款,并由财政产业扶贫资金对贷款进行贴息,撬动更多的资金支持贫困村发展项目。
在德令哈怀头他拉镇,通过金融扶贫方式拿到280万元贴息贷款后,今年3月建厂的傲瑞绒毛加工有限公司7月16日已经生产出第一批产品。正在忙着开拓市场的公司经理徐海平说,我们以保护价收购当地牧民的羊毛、驼毛加工羊毛、羊绒、驼毛、驼绒等床上用品,不仅解决了当地牧民羊毛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还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作为怀头他拉镇唯一一家集体企业,这里优先聘用当地贫困群众,失去老伴儿后的仁青和失聪的儿子就在公司的洗毛车间上班。
“过去,我们靠帮别人放羊生活,今年我已经60岁了,再帮别人放羊越来越困难。还好有了这个企业后,我们每个月有3000元工资,还管吃管住,听说公司盈利后,我们这些贫困户还有分红呢。”仁青说。
据海西州扶贫开发局局长祁红芳介绍, “十二五”前三年,海西州贫困人口从5.3万人减少到2.12万人,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从1307元增加到2131元,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省上推行金融扶贫试点工作之后,海西确定了8个示范村。通过将扶贫基金作为质押,撬动5倍的银行贷款,支持贫困村开展养殖、种植、特色加工、家庭宾馆等相关产业,最大程度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目前,通过产业扶贫资金和扶贫贴息资金,海西各地已发放金融扶贫贷款1.02亿元,超过了省上下达的全年目标任务,更重要的是,这一方式推行后,大大激发起农牧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
怀头他拉镇的西滩村是一个调庄移民形成的新村。2007年,村里成立了永明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但以繁育贩运牛羊为主的合作社运行几年并没有什么大的起色。自去年开始,在扶贫基金支持和当地政府引导下,合作社成为规模化养殖柴达木福牛的养殖基地。
“国家帮我们致富,我们没有理由不放开手脚好好干。”因为底子薄,合作社自筹资金非常有限,为了用好140万元扶贫贴息贷款,今年7月至9月,合作社将现有的186头牛全部放养在村后的雅沙图山上;9月下旬秋收后,又将牛放养在收割后的庄稼地里。这几个月加起来,就比其他合作社节约饲草成本60%左右。虽然满身是土,自己动手平整土地的合作社负责人卜录仓和郭世顺却很是兴奋。“我们将省下来的钱用来种植饲草基地,购买机械设备。如果没什么意外,合作社明年就可以赚钱。那时候,60%的利润将分红给贫困户,40%的钱则用来扩大规模。这个合作社是我们村民的集体企业,我们有信心,也有干劲,相信能在这里实现我们想了很多年的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