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言明 张强 报道 ◤肥城市老城街道贫困户观看公示榜。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泰安市按照中央、省提出的新要求,组织开展好精准识别工作。目前,全市共识别出省定贫困村354个,市、县扶贫村251个,贫困户12.92万户,贫困人口28.26万人。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见习记者 张 强
本报通讯员 李振林
9月15日,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记者来到肥城市安驾庄镇锁鲁城村,在村民张吉银家里看到,偏瘫的媳妇躺在床上,行动不便,话也说不清。52岁的张吉银告诉记者,妻子偏瘫已多年,治病花去了家里大部分积蓄,现在还需要人照顾,他也没法出去打工挣钱,两个女儿上学也需要用钱。面对拮据的生活,张吉银一筹莫展。
“了解到张吉银家的情况后,村里主动为他和媳妇申请了低保,钱虽不多,但能勉强维持他们的生活吧。”锁鲁城村党支部书记陆传忠说,“今年上级搞精准识别,要找出那些真正的贫困户,村里把张吉银一家也纳入了贫困户。”
所谓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就是按照统一标准,通过规范的流程和方法,找出真正的贫困村、贫困户,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为扶贫开发瞄准对象提供科学依据。
为保证精准识别质量,泰安市规定了严格的贫困村、贫困户识别标准。工作中,按照“一高一低一无”的标准识别贫困村,即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一倍以上、行政村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在贫困户识别上,按照省定扶贫标准进行识别,扶贫标准为3000元。
“在识别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全镇共识别出贫困村8个,贫困户1917户,4137人。这些贫困村、贫困户是最需要帮助、最需要扶持的。”肥城市安驾庄镇农技站站长张春生说。
组织培训、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建档立卡……泰安市扶贫办主任李振林为记者详细解读了贫困户的识别步骤。据了解,泰安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制定了详细的贫困村、贫困户识别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精准识别工作。
在安驾庄镇安刘村村委大院里,记者看到了张贴的贫困户公示,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全村所有识别出的贫困户的名字。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刚告诉记者,安刘村没有什么集体收入项目,比较贫穷,村里贫困人口也多,这次有103户334人被识别出来。据了解,安刘村地处安驾庄镇西南部,南靠宁阳,位置偏僻。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没有经济作物,前几年村里种过土豆,但由于交通不便,收购车辆进不了村,土豆卖不出去,后来也就没人种了。
不过,在这次精准识别中,安刘村做到了完全按程序进行,选出了真正的贫困户。李刚告诉记者,上级政策下来后,村里进行了广泛地宣传发动,通过村里的大喇叭进行广播,还专门召开了村民大会,把文件政策进行讲解,让大伙儿都知道情况,明白这个事;村里还派人到镇里参加了培训,知道怎么开展这项工作;之后就是贫困户写申请,交到村里;接着联合镇里入户调查,听取家庭情况介绍和邻居意见;再召开全村村民代表会,民主评议初选贫困户;最后就是确定最终的贫困户并张榜公示。
“开村民代表会议的时候,大家讨论得很激烈,甚至针锋相对。有个老年人要为他精神不太正常的儿子申请贫困户,因不符合条件,大家不同意,但老人不愿意,情绪激动,现场气氛很紧张。后来我们耐心解释,他才没再坚持。”对当时的情景,李刚记忆深刻。
和贫困户识别一样,贫困村识别也要经过严格的步骤。记者在安驾庄镇政府也看到了全镇所有贫困村的公示名单。张春生说:“经规模分解、自愿申请、筛选评定、公示公告后,我们识别出8个贫困村。”
在开展精准识别工作过程中,泰安市坚持区别对待,综合考虑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等方面的差异,将全市354个省扶贫困村合理分配到各县(市、区)。在一般贫困村的识别上,按照贫困村的识别标准,将符合标准的省扶贫困村以外的贫困村全部识别出来,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有的识别出来,没有的不作识别,规模上没有明确的数字要求。
肥城市农业局生产科科长李洪树告诉记者,对省扶贫困村的识别,他们既不搞平均主义,也不搞集中分配,而是充分考虑各镇街的实际情况,真正把全市最贫困的村和最贫困的户识别出来。这样,确实做到了精准识别,确保了真识贫、识真贫。
“精准识别工作是国务院扶贫办2014年的1号工程,按时高效地完成这项工作,为下一步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开了个好头。”泰安市农业局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