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6日中午12时,河源市和平县阳明镇聚兴村村口,一群放学孩子的欢笑声,穿透河边的竹林。
当大部分山区学校因学生不足而撤并时,这个偏远山村却依然有110多名小学生,不少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家里只留下照顾他们的爷爷奶奶。
这些孩子是农村人走出大山的希望,他们期盼寒门多出学子。对口帮扶的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经过调研,决定将教育扶贫作为长期脱贫的办法,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好一个人就是托起一个家”。
当然,教育扶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短期脱贫来看,如何让贫困村和贫困户尽快脱贫,是扶贫开发必须解决的问题。由省农业厅对口帮扶的东源县船塘镇石岗村的脱贫探索是:发挥品牌的辐射效应,让品牌产业链向贫困村延伸。
新一轮扶贫改变的村庄
聚兴村位于和平县阳明镇边西南部,离县城有20多公里,地处浰江中游。
3月6日,天空细雨纷纷,记者在村里走访看到,一条泞泥的道路两边,虽然泥砖房已经破旧不堪,但墙壁上的门窗沿路整齐而建,久闭不开的门窗似乎诉说着往日的繁华。
“这里以前都是小店铺,村里很多过客,来来往往,很热闹的。”村干部刘明泽告诉记者,聚兴村是以前去江西赣州的必经之路,1949年之前,由于交通不畅,广东运往江西的盐,只能从村里的码头上岸,再用人工挑到江西。
聚兴村依然保留着当年的码头,80多岁的曾伯依然记得当年船运的情景:货从广州用大船走水路运到河源,再转小船运到聚兴村码头,货物上岸后靠人工挑……“村里以前有医院、粮所、银行、食品站、供销站……”
然而,时光穿梭,随着交通的完善,偏远的聚兴村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曾经是航道的浰江,如今河道变窄,枯水期河床袒露。虽然上游建坝拦水发电,但这并没有让村庄摆脱贫困。
如今,聚兴村目前有农户354户,人口1797人,现有贫困户92户,人均年纯收入3050元左右。全村有水田660亩,耕地380亩,荒山13600亩,村集体收入2万元,人多地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生活艰辛,没有有线电话,没有有线电视,看电视只能安装锅来接收卫星!”驻村干部张桂水感叹说。
去年,广东全省启动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后,沉寂已久的聚兴村再次进入了外界的视野,对口帮扶的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进村后,果断将村里“欠账已久”的基础设施项目上马。如今,村里的主干道完成了硬底化,每到夜晚,村口和村主干道都会亮起明亮的路灯。去年5月特大山洪冲毁的桥,也已经顺利重建竣工。“钢筋水泥的桥,有20多公分厚,20多公分厚喔!”刘明泽高兴地告诉记者。
寒门期盼出学子
当繁华渐渐远去,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时,曾经是村里光鲜的小学教学楼,在风吹雨打中慢慢陈旧。“墙掉粉,窗玻璃也破了,冷天风嗖嗖地吹进来。”村主任曾锦浓说。
“扶贫‘双到’前,政府每年也下拨经费维修,但经费有限。”校长曾希贤告诉记者,学校没有操场,门前是一片草地,上体育课时,老师只能将草地上比较大的石头捡掉,以防学生摔伤。
比起教学设施更头疼的,是欠缺师资力量。聚兴小学共110名学生,5个班级,但却只有6名老师,其中2位老师还是该村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家乡支教。“平均一个老师教四五科,没办法,很缺老师,这里比较偏远,很少老师愿意来。”曾希贤有点无奈。
尽管老师超负荷教书非常艰辛,又缺乏老师,但村民对“寒门出学子”的期盼并没有改变。“我们这里很重视读书,也出过大学生,有嘉应大学的、暨南大学的……”刘明泽告诉记者,村里有些高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家长就是再辛苦,也要想办法让孩子到教育质量比较好的龙川县读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好一个人就是托起一个家!”中石化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调研走访,他们决定将教育扶贫作为长远脱贫的突破口,投入20多万元,对聚兴小学进行翻新,包括更换学校的门窗,重新安装灯具和吊扇,粉刷教室,新建厕所和村文化广场,从梅埔小学调入50张新课桌等。去年9月3日,开学的第二天,中石化河源公司负责人又带队到学校,给学生们送上新书包。
贫困户陈佐沐的女儿成绩优秀,从村里到镇里的学校,小孩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学升初中,小孩考取了县里最好的中学。针对家里的情况,帮扶单位还帮小孩缴学习费用。
“我们帮聚兴村还成立教育基金,出台‘励志’助学金奖励方案,帮扶贫困家庭的子女完成大、中、小学的学业。”张桂水告诉记者。
通过教育扶贫,让“寒门出学子”不再是梦,在广东扶贫“双到”中十分普遍。广东省公安厅在帮扶河源市紫金县义容镇中兴村中,也着力改善中兴小学教学环境和设施,建立教育基金,对村民子女读书给予一定的资助,考读大学的给予一定奖励。
品牌产业辐射乡村
和平县的教育扶贫是一个长期的脱贫工程,如何让贫困村和贫困户尽快脱贫,也是扶贫开发必须解决的问题。
由省农业厅对口帮扶的东源县船塘镇石岗村的探索是:发挥品牌的辐射效应,让品牌产业链向贫困村延伸。
“河源板栗属东源,东源板栗属船塘。”当地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船塘镇是广东省最大的优质板栗种植基地,也是全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板栗专业镇。目前,东源县板栗种植面积近20万亩,其中,船塘镇板栗种植面积居全县乡镇之最,被誉为“广东省板栗之乡”,成了村民致富的品牌。
“石岗村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一直以来都处于小生产、分散经营的营销模式,农户以个人身份与公司进行交易,缺少话语权与定价权,令辛苦所得无法产生满意利润回报,受市场变动影响较大。”驻村干部黄忠革告诉记者,在选择扶贫开发项目时,充分论证,最终决定依托东源板栗的品牌优势,将品牌的产业链向贫困村延伸,充分释放品牌的辐射效应。为此,省农业厅计划在石岗村投入30万元,其中5万元用于板栗树苗购买,25万元用于入股板栗加工企业。
“通过扩大石岗板栗产业的规模,逐渐形成板栗产业优势。”黄忠革告诉记者,购买的树苗免费提供,其中,贫困户每户种45株板栗苗(扩大种植面积约3亩),非贫困户每户15株板栗苗(扩大种植面积约1亩)。
如今,板栗苗已经种下,石岗村板栗种植面积预计增加700亩左右,全体参与种植农户每年将增收17万-28万元收入。此外,入股名牌板栗加工企业可为石岗村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预计每年村集体可获得红利2万-2.5万元。
石岗村的模式也让聚兴村备受启发,尽管聚兴村耕地面积少,但站在山顶眺望,13000多亩的丘陵上,没有树木,只露出泥土,这些荒山给村里留下巨大的发展空间。
曾锦浓告诉记者,目前,村里形成两条初步思路,一是目前的杉树卖到一立方米1000元,市场前景很好,村里想做好群众工作,让农户将山地作为要素,统一出租,找一家有实力的企业来投资,统一种树,在保障农户租金收入的基础上,树产出效益后,还要根据效益,与农户和村委会进行分红。
另一种思路是,村里有种油茶的传统,茶油一斤卖到60元。但问题是村里的油茶种植均是零零散散,不上规模,因此,聚兴村去年专门成立了合作社,“准备统筹分散的资源,统筹推进油茶基地建设”。
策划统筹:胡念飞 陈韩晖 邓圣耀 汤凯锋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汤凯峰
(原标题:教育扶贫百年树人可持续品牌产业延伸乡村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