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这是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对扶贫工作提出的具体工作目标。
这与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土地制度、农村金融等三方面的改革做出深度规划 ,推动政府在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决心相呼应。
2014年以来,不少地方政府推进土地改革的尝试逐渐增多。从各地披露的信息不难看出,各地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征地制度改革、宅基地使用登记制度等领域先行启动试点,土地改革试点范围正不断扩大。同时,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落实推进这些改革的实行,提升农村经济面貌指日可待。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农村贫困农户更多享受改革的成果,仍然是未来需要面对的难题。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中西部地区,生活环境较为恶劣,农业用地贫瘠,在此轮的土地流转、城镇化改革中很难享受到太多改革福利。同时,我国现有农村金融工作服务存在诸多问题,既有农业产业的弱质性特征、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等因素影响,也有商业银行效益考核压力、政策性银行资本金不足、农村合作金融萎缩、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育慢、农业保险发展不快等客观因素影响。从根本上讲,我国农村扶贫金融仍然面临形式单一、农民融资难的问题,虽然一号文件支持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以实现普惠金融在农村金融的多样性,但对于贫困农户的复杂的融资需求,简单的引入社会单一资本形式显然不能满足。
政府提出的普惠金融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金融实践。一方面要“普”,即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由于金融业存在典型的规模经济,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甚至贫困人口,是普惠金融需要着力服务的对象。另一方面是“惠”,即金融服务价格合理、便捷安全。我国农村复杂的金融需求必然要有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相对应,以满足普惠金融的真正实现。所以,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必须引入多样化的创新型社会资本才能通达全面解决农村扶贫融资问题。
社会公益资金加入农村金融改革体系,加速我国贫困人口实现普惠金融的愿望。据最早采用互联网金融模式,专注帮扶农村贫困妇女的宜农贷平台2013年年报显示:自2009年以来,共累计资助农户9708位,累计出借5800万元以帮助农户改善生产生活资料,仅2013年新增资助农户3362位,新增出借2900万元。经统计,其中27%用于种植,32%进行养殖,38%进行经营,3%用于其它,可见大多数农户正在通过养殖或经营副业来增加自己的收入,改善生活。
通过宜农贷平台实现城市富裕资金以借款形式交给需要资金需求的贫困农村妇女,在帮扶资金下用她们自身的努力实现脱贫,达到“授人以渔”,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困的最终目的。对于在现有农村金融体系中无法贷到资金的贫困农户,通过宜农贷平台能获得梦寐以求的创业资金,同时又不必付出高额的融资成本,最终节省的成本全部变为收入,更快改变贫困现状。4年间,已有超过10万名的爱心出借人通过宜农贷平台向贫困农户伸出双手,仅2013年新增爱心出借人4万余名。互联网金融时代所造就的创新公益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所接受。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也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可靠保障。在农村金融改革的攻坚战中,如何向贫困人群提供资金帮助他们改善生产生活资料以提高收入,一直是农村金融改革的的核心问题。实现普惠金融向贫困人群的覆盖,需要完善现有金融体系和引入创新型社会资金,共同破解农村融资难问题。最终实现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