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22日电(记者李泽兵、周宁)记者从22日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上了解到,内蒙古从名录申报、文化遗产进课堂、设立保护区和字库软件开发等方面构建全方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使文化遗产活态延续。
目前,内蒙古已成功申报蒙古族长调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达慕、祭敖包、成吉思汗祭典、马头琴等10多项民族文化精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蒙古还确定了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0项。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蒙古族长调大师宝音德力格尔等10位艺术家入选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制定了涵盖培育文化品牌、创作艺术精品、拯救文化遗产等诸多领域9大类76个民族文化大区建设项目,其中包含了相当多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目前,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已邀请各高校教授和科研单位专家、学者共同商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问题。今后少数民族文化精品要在条件适合的地区进课堂、进教材。文化部门还将研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快融入百姓生活。
与此同时,内蒙古计划在锡林郭勒、鄂尔多斯、通辽等少数民族文化发源地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区,以点带面地保护文化遗产。自治区政府与内蒙古一家软件公司合作开发高性能、易用易学、标准统一的蒙古文信息处理软件,促进蒙古文规范字体的普遍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