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 市场估值体系紊乱局面亟待扭转
4月3日,在全球股市大涨的同时,A股指数虽勉强微升,但仍有1470只A股以跌势报收,占比超过91%,其中253只A股跌幅超过9%,中国铁建AH股价昨天也首现倒挂,A股市场估值体系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类似“从头再来”、“第二次推倒重来”的论调开始泛起。
A股市场估值体系的紊乱主要原因在于投资人对于股票市场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恐惧,这个恐惧又因为股票筹码供给迅速增加而被放大。在这样的恐惧心态中,失去价值判断能力的投资者自然会出现非理性杀跌。这个时候,没有强有力的干预,指望市场机制产生自发性的纠错功能已经是难上加难。市场迫切需要借助外力重塑信心。
回顾本轮股票市场的下跌,应该清醒地看到有外因更有内因。次债危机让我们看到金融泡沫对实体经济的严重冲击,在A股市场原先整体60多倍市盈率的高估值面前,股指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但是在防止泡沫膨胀的同时,不能经验地认为欧美市场在调整,国内市场就一定得作相同方向同等幅度(甚至是过度)的调整。时变则策变,我们在冷静看到次债危机对海外金融机构产生危害性的同时,应该敏锐地感觉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同于欧美经济的运行轨迹和周期,他们的危机绝不是我们的危机。有专家指出,对于发达国家的危机,非但不应该过于不安,反而应当视作可能的机会。如果我们沉迷在对于危机的恐惧中,不能将领先者的悲观转化为后起追赶者的乐观,那么我们很可能失去一个发展中国股票市场的重要机遇。
中国证券报:业绩增长减速并非暴跌首因
在外围股市大幅上扬的背景下,沪深股市昨日依然演绎了一幕指数冲高回落、100多只个股跌停的走势。
“这究竟是为什么?”众多投资者十分迷惘。
在分析人士给出的种种答案中,许多理由其实似是而非。
“2月出口增速大跌,物价涨幅猛增,加剧了市场对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担忧和上市公司利润增长减速的预期。”在最新的市场分析报告中,许多券商纷纷将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减速解读为最近市场持续暴跌的首因。
然而细细品味,这一论断似乎不能成立。
中国证券报: 流动性过剩局面未根本扭转
从2002年开始,我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局面。经过近几年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社会上流动性过剩的程度有所减轻,但仍没有根本扭转,产生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仍没有消除,反映流动性过剩的各项指标仍处于高位。2008年以来,我国股市出现较大幅度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的流动性格局出现了逆转。因为支撑股市快速上涨,流动性过剩是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当前股市调整则与大小非解禁、股市快速扩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不确定性等有关。
从资金角度看,由于企业资金状况相对去年有所紧张,利润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居民储蓄资金减少向股票市场转移,1-2月份各项存款增加1.5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5647亿元,股市资金的有效供给下降,导致股市内出现资金相对供给不足的现象。而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尚未引入杠杆操作,股市波动并不会直接影响社会信用创造,因此不会导致社会流动性格局的根本逆转。
证券日报: 稳定当前股市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股市最核心的矛盾是供需矛盾,投资者信心的基础是“三公”秩序。要把供需矛盾作为突破口,把“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作为不断加强、持之以恒的工作主线。一段时间以来,市场各方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和股改后的限售股解禁流通两个问题十分关注。
“标本兼治,远近结合,内外并重”,是我们推进证券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对内针对通货膨胀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对外针对油价高企和美元不断贬值,需要在确保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围绕确保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稳妥把握证券市场改革的力度和节奏,努力做到市场平稳发展。在解决一些突出矛盾时,要把握政策性,增强艺术性。
越是在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时期,越要强调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面对亟待解决的市场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约束机制仍不健全、部分市场参与者守法意识弱、信用建设程度低、投资者整体风险意识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在法治原则和轨道上,通过深化改革来逐步解决。而依法严厉打击市场操纵、内幕交易行为,提高各方面的信息披露水平,是维护“三公”市场秩序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这方面,还可以做很多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