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铁律:房坚强是必须的

发布时间: 2014-08-05 09:33:57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张田勘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云南 鲁甸 地震 房坚强 抗震 救灾 灾区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东经103.3)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震中龙头山镇距鲁甸县西南23千米。地震目前已造成381人死亡,3人失踪,1801人受伤。

6.5级地震属于中度地震(5-7级),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此次地震损害之重出乎意料,也让人震惊。相关部门在地震发生后当即分析了此次地震的4个特点:震级较大,是云南省2000年来第一次6.5级以上地震;震源浅,震源深度只有12千米,属浅源地震;灾区人口密集,达265人每平方千米;灾区房屋抗震性能差。

尽管灾区房屋抗震性能差被排在4个因素之末,实质上却是造成此次地震重大伤亡首要原因,而且也再次证明多年来中外抗御地震的一个铁的规律,房屋坚强和抗震,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最重要原因。这一点已无需赘言。因为,在地震尚不能预报而只能预警的今天,根据地震的破坏特点、地震频发地区的地质构造,以及材料和建筑力学等因素,建造能抗御较高地震烈度的房屋是保护生命和财产的第一选择。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到建造抗震房屋却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遭遇地震的鲁甸地区的房屋就是一个明证。震中地区的龙头山镇的房子主要是土坯房和砖混房,但土坯房居多,土坯房又是最不抗震的房屋,地震后造成众多的人员伤亡也不足为奇。到达龙头山镇的消防队员看到的是,当地大都是土坯和混砖房,而且90%的土坯房和砖混房都已经倒塌,许多村民被埋。

但是,有点令人奇怪的是,为何在鲁甸这个地震频发地区改建和建造抗震房屋会如此之难,以致今天当地居民还普遍居住在土坯房中。同时,鲁甸此次地震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地震频发的中国其他地区改建和建造抗震房屋。

云南土地面积仅占中国国土的4%,却承受全国破坏性地震平均量的20% ,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4%。根据地质专业调查和资料分析,云南有8个地震带,其中小江地震带(北起巧家、东川,向南直到个旧一带,南北长500千米,东西宽70-80千米)是纵贯云南全省的最强地震带。在小江这条断裂带上,至少已有6次7级以上、最高达到8级的地震。不幸的是,鲁甸就位于最强地震带小江地震带。

在最近15年,鲁甸地区发生三次5级以上地震,前两次分别是2003年11月26日发生5.0级地震,2人受伤,无人死亡;2004年8月10日发生5.6级地震,4人死亡,142人重伤,452人轻伤。

鲁甸频繁发生地震常常会造成雪上加霜的后果,因为地处滇东北乌蒙山区的昭通市鲁甸县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区县,大部分居民居住的都是土坯房。在2004年鲁甸发生地震后,中国地震局与当地政府就达成共识,应建立起长效的地震救援应急机制,加强房屋的抗震设防能力,尽量把震灾损失降到最低。

提出这个共识后,政府部门也在采取措施,提高新建房的抗震标准和改建旧住房,但是,此次鲁甸地震的后果再次说明,建设抗震房屋并非易事,至少是建造抗震房屋的步子并不快,没有走在地震之前。2011年,云南省规定新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将达到8度。而且,云南省在2012年对频受地震破坏的昭通市下达了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任务97797户(其中拆除重建89797户,修缮加固8000户),补助资金95354.31万元。截止2013年7月1日,已开工95554户,开工率为97.71%,已竣工80136(其中修缮加固8000户已全部竣工)户,竣工率为81.94%。

按理讲,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的实施应当为昭通市鲁甸县的公众起到保护作用,但实事并非如此。这也意味着,昭通市的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完成得不够好。昭通市的《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建设专报 2013第4期》通报了2012年昭通市农村危房改造建设情况,在昭通的11个县区中,无论是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开工还是竣工情况,鲁甸县都排名最末,分为只达到87.82%和49.85%。这可能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何此次鲁甸地震会造成如此大的危害。

另一方面,可能昭通市的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惠及的居民也并不多,故而很多居民还住在土坯房中,由此造成重大伤亡。因此,救灾之后的当务之急是要扩大农村和城市的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的范围,以坚固的房屋来应对地震,从而有效地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

(文章来源:观点中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