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砖国家15号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英国《金融时报》社论说,对喜欢象征主义说法的人士而言,本周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的金砖峰会将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凸显全球政治秩序正在发生变化。
的确!五个发展中国家,正在构建一个新秩序。“金砖”概念由2001年的美国高盛公司提出,所涵盖的是中印俄巴“金砖四国”,后来低调的南非加入。五个发展中国家,分属不同文明,亦分列四个大陆,种族和意识形态也不同。但共同点是,在这个世纪的第一个10年,他们呈现出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在资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政治、经济和地缘秩序中,堪称革命性的新秩序力量。
肇始于美欧的全球性危机,让金砖国家在承受危机考验的同时,也提升了其在全球秩序中的话语权。从G8(八国集团)到G20(20国集团),从WBG(世界银行)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砖国家的话语权在提升。
这一时期,金砖国家在金融合作方面呈现出机制性、高效性的特点。2011年4月,金砖国家在《三亚宣言》里,首次推行本币贸易结算,强化加强金融合作,正式签署《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框架协议》。2012年3月的印度新德里峰会,五国共同签署《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多边本币授信总协议》和《多边信用证保兑服务协议》。2013年在南非德班,五国领导人决定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并筹备建立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
巴西峰会,五国金融体系合作结出硕果,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落地。总部设在上海,首任行长由印度提名。伴随着随后数月各国议会的批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将正式运营。这标志着金砖国家作为发展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对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布局的美欧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构成了挑战。
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高效率,以及面向其他经济体的开放性,意味着金砖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下,不愿总是成为依附于IMF和WBG的配角。他们有能力摆开舞台,演唱符合自己利益的大戏,和通过更为自觉和主动的金融体系平台,按照自己设定的游戏规则,和西方金融经济全球化的博弈。
相比IMF高达2380亿欧元的“储备仓”,近3700亿美元的规模,显然要远高于金砖国家货币储备的规模。但IMF包括了涵盖金砖国家的188个成员,他们随时都会伸手求援。3700亿美元的分子,面对188个成员的分母,平均下来可怜得紧。可1000亿美元的分子,对应5个成员的分母,均分下很充裕。当然,这不是简单的算术问题,但却切中IMF的流弊所在。因为IMF和WBG为美欧控制,成员国要想获得IMF的救助或从WBG贷款,要附加不少的政治条件。譬如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时的韩国和现在的乌克兰,IMF的救援不是雪中送炭,而是混搭政治诉求的趁火打劫。所以,在危机时代,金砖国家要求获得和其经济实力相称的话语权,但老的秩序对新生力量的掣肘何其多也。
从某种意义上讲,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可视为西方传统金融体系倒逼下的另起炉灶。但金砖开发银行在避险机制的设立,出资份额的设定,组织机构的设立上,秉承的是平衡互利的原则,对于其他成员的加入,也秉承开放、互利和基本原则。因而,相对于IMF,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力量或许孱弱,但更有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后危机时代的金砖国家合作与发展,西方国家依然充满怀疑态度。一方面,他们对于欧美经济走出危机阴霾过于自信,同时对金砖国家上半年的经济下行不抱希望,因而舆论场出现了金砖五国变“脆弱五国”的论调;另一方面,他们放大了金砖国家内部的利益之争和博弈,认为金砖国家难以在全球经济秩序中发出“一个声音”。更重要的是,他们害怕金砖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合作,变成反美或对抗西方的政治同盟。
但不管如何,金砖开发银行的成立,意味着金砖国家并非“停留在由首字母组成的一个概念”(金融时报语),而是用实际行动彰显着他们作为新时代新秩序的存在。
(文章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