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经济告别“高增长、低通胀”时,资本市场的五年黄金上涨期或许也将告一段落。全球通胀大趋势、中国输入型通胀与货币政策的抉择,将是未来A股市场挥之不去的隐患。
全球通胀大趋势
2007年上半年,中国迅速从通货紧缩坠入通货膨胀的担忧之中。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宏观调控,通胀风险并没有消退,CPI涨幅在2008年1月达到7.1%,再次创出11年新高。
不过,通胀问题并不是中国央行独自面对的考验。2007年全球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在中国猪肉价格创出历史新高的时候,墨西哥的玉米饼价格也翻了一番,意大利面涨价三成,越南大豆价格涨了一倍。食品价格的上涨使得全球各国政府“如临大敌”。新加坡刚刚公布的1月CPI涨幅创25年新高,欧盟也调高了2008年的通胀预期。
美元贬值推高国际油价成为全球通胀的另一大“助推器”。去年7、8月份开始,美国次贷危机加剧美元贬值,推高全球油价,上周纽约3月轻质原油期货收盘价首次站上100美元关口。
其他资源品、大宗商品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却不得不面对全球2008年铁矿石将涨价65%的结果。而在过去的三年,全球铁矿石的价格已分别上涨71.5%、19%、9.5%。
除了国内需求上升的因素外,在全球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中,中国同样难以逃脱输入型通胀的影响。而且,中国本身也在酝酿更多的通胀因素,经过了长达5年的快速增长,劳动力、土地、资源、资金成本都在上升。目前,中国出现输入型通胀与成本推动型通胀交织而行的局面。
货币政策“逆全球”而动
面对10年不遇的通胀形势,中国央行去年连续6次加息,收紧信贷,全力抑制通胀上升的风险。尽管央行也认识到目前的通胀难以仅靠货币政策化解,但为抑制通胀预期,加息政策仍随时可能出台。目前的弱势格局下,利率如果继续上升、信贷如果更加收紧,对A股市场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
央行也越来越重视汇率升值对抑制通胀的作用。上周发布的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强调,“进一步发挥汇率在调节国际收支、引导结构调整和抑制价格上涨中的作用”。
然而,中国目前从紧的货币政策毕竟与全球货币政策“相悖”而行。美联储从去年9月开始已经连续5次调整利率,共降息2.25个百分点,基准利率降至3%。中国的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却已经上升至4.14%。以美元1年Libor利率和中国1年期央行票据利率衡量的中美利差早已倒挂。
中国央行如果继续加息,一方面可能吸引热钱进入,对股市形成利好;但另一方面会提高融资成本,利率上升对股市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而加快升值同样会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吸引逐利资金流入A股;另一方面,出口受到影响可能带来经济“发动机”减速。这样的正负面影响难以直接抵消。A股市场面对极为复杂的宏观政策面。
全球通胀“陷阱”考验A股市场
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使得A股市场的前途更加扑朔迷离。
股票市场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目前在次贷危机影响下美国频频加息,但如果救市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经济还是会陷入衰退,美股下跌引发的全球股市震荡不可避免。届时,A股不太可能独善其身。
即使救市政策见效,最乐观的预期是美国经济在下半年或明年重新复苏。但经济衰退担忧一旦消失,全球央行对抑制通胀的注意力就将立即上升。降息的刺激政策将停止,加息仍是全球抑制通胀的不二选择。加息引发的全球股市震荡,同样会传递到A股。
因此无论次贷危机如何演变,长期看,全球资本市场和A股并未摆脱经济增速放缓和加息周期的阴影。
等到全球货币政策重新回到反通胀为主的加息轨道上后,中国加息和升值等货币政策对热钱的吸引力也将下降。从资金面上带来的A股市场利好因素也可能消退。
总的来看,前五年全球经历了最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高增长,低通胀”时期。中国A股也分享到了两年的资本市场盛宴。但这样的黄金时期不可复制。A股市场必须直面全球通胀大趋势可能带来的挑战,从各方面作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