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访谈”是中国发展门户网推出的一系列有特色、有深度、定位清晰的原创专题,通过采访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等,以视频、图片、文字多种形式,集合各界智慧为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分享发展经验,服务国际合作,努力为消除贫困、保护环境、促进发展做出贡献。

嘉宾介绍

发展建言

发展寄语

李成伟:
中国虽然说也是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经历了一个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解决了饥饿、贫困和温饱问题,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用9%的耕地养活了14亿人,这个成就是无法比拟的。这背后就是技术创新。但是这些技术并不一定都完全适应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研发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新技术体系。 一个是研究新的技术,另一个是把老技术应用到新的场景。

访谈实录

如何培养农业科研人才,筑牢大国粮仓?如何将中国粮食行业的实践经验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广和应用?在农业领域的南南合作有何规划?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网记者专访了在北京参加中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南南合作知识共享国际论坛的河南工业大学校长李成伟。

中国网:河南工业大学多年来一直在为粮食系统培养输送了大量实用技术和青年人才。您认为河南工业大学在新时代筑牢大国粮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将有怎样的新作为新思路?

李成伟:河南工业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所粮食类大学,在办学的67年里,始终围绕着国家的重大需求、粮食安全来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已经向社会输送了24万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中绝大部分都选择奋斗在粮食行业。能培养这么多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原因是我们专业建设的支撑。河南工业大学现在有24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3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占我们64个招生专业的70%以上。同时我们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是以工程见长,现在有16个专业经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评估。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一直致力于粮食产后领域的研究,包括产后的储藏、运输、加工的工程研究、工艺研究和应用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我们打造了4个国家级的平台,像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应用和工程来进行,这是与其他综合类院校,或者以理论研究见长的学校所不同。我们的技术成果主要是在应用在工程和工艺领域。举例来说,全国所有中储粮系统的粮仓设计,包括粮仓采用的工艺技术、储粮技术;70%的小麦与其他的谷物加工企业的工艺;其他50%的优质粮食类企业所采用的工艺都是我们提供。

总而言之,我们的科学研究是立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这是我们能够在社会服务上取得一系列成就的重要原因。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我们现在已经为110个国家培训了3000余名的粮食行业的官员和技术骨干,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同时为2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了137条粮油生产线,为这些国家的粮油加工生产线提供了很强的技术支撑。像柬埔寨,我们在12个生产主粮点,建了100万吨的粮食仓储,配套每日能够干燥13万吨产能的干燥设备和装置等。这些都体现了学校用我们已有的成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南南合作。

中国网:河南工业大学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农业领域的南南合作有何规划?

李成伟:基于这些现有的创新成果,下一步我们在推动南南合作上也有更好的新想法。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希望我们学校继续在源头创新上,尤其是在粮食储藏和加工上继续深耕,包括智慧储粮和绿色储粮;二是在技术创新,针对南南合作中的发展中国家,研发适合不同国家的储藏和加工技术。这个工作做好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我们的技术输出;三是继续为发展中国家培训人才;四是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进一步深化合作与南南合作的国家加强合作,做出我们河南工业大学更好、更大的贡献。

中国网:河南工业大学作为“南南合作知识共享伙伴倡议”支持方之一,您认为在南南合作知识分享方面应如何加强伙伴关系?

李成伟:首先是创新。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和零饥饿方面,需要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才能够实现。发展中国家有自己的资源禀赋,但是也存在着技术较为落后的情况。中国虽然说也是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经历了一个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解决了饥饿、贫困和温饱问题,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用9%的耕地养活了14亿人,这个成就是无法比拟的。这背后就是技术创新。但是这些技术并不一定都完全适应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研发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新技术体系。例如,适合小农经济的储粮条件和设备像钢板仓等。一个是研究新的技术,另一个是把老技术应用到新的场景。另外要创新合作模式。现在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举办的南南合作论坛等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加强,吸收更多的政府、私人机构以及社会民间组织参与进来。

二是搭建更好的平台。南南合作需要像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这样的组织去搭建平台。同时平台还应该更加领域化、区域化和全球化。全球化需要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协调,但是区域化和国际化需要不同的国家合作,领域化需要不同的机构合作。举个领域化的例子,我们要围绕农业全产业链打造平台。我们今天参加会议的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都是聚焦于产前育种栽培,而河南工业大学聚焦于粮食的产后加工。如果我们这几个大学围绕农业产业链,打造一个服务南南合作的平台将会非常有利于发展农业产业。同时,也要围绕产品组建小的平台来支撑。总之,由国际化组织来打造全球的联络平台,另外还要有一系列专业领域以及区域间合作的平台,来共同助力南南合作。

三是培养人才和加强交流。没有人才的支撑,南南合作很难本土化。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里相对发展较好的国家来全方位支持,最终要有这些国家本土人才来支撑,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加强教育培训与技术培训。教育培训包括知识的分享,但技术的培训是围绕着产业链、产品和设备来进行的。当然,还要培训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官员,让他们在决策的过程中更加科学,学习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模式等。

最后还有加强交流,定期的交流,形成交流机制。只有碰撞、交流才能够真正地了解彼此的需求,形成优势互补,真正地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记者 孙新 实习记者 吴坤纯)

结束

李成伟校长表示,没有人才的支撑,南南合作很难本土化。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里相对发展较好的国家来全方位支持,最终要有这些国家本土人才来支撑,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加强教育培训与技术培训。

 

策划:焦梦 孙新

电话:(010)88825341

邮箱:jiaom@china.org.cn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