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研究管理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0-01-22 10:53:42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曾明彬 李玲娟  |  责任编辑:杨霄霄
关键词:基础研究,组织模式,资助体系

 加强我国战略导向的基础研究对策建议

1 .明确战略导向:突出基础研究战略研判和前瞻布局

(1)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部署基础研究。围绕世界科学前沿的重点方向,凝练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以实现重点跨越、引领未来发展为目标,重点部署基础研究。深入推动国家“十三五”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实施,明确推进各项战略部署,不断推动从组织到制度的改革措施。

(2)改革现有科技资源组织管理形式,推进战略导向基础研究资源统筹协调工作。战略导向基础研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主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应当依托行业力量和国立科研机构,给予预算保障和战略性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主要是学科性的主体经费,应保持现有模式。可设立统一的机构协调稳定性资金、竞争性资金、战略性资金配置,对不同的科学研究进行资助。同时,组建更为统一高效的项目评审协调机制,可在专家组评审的基础上,设立独立的观察员制度等。

(3)初步探索基础研究全球治理框架。基础研究关注的是全世界范围的前沿问题,如果仅将目光局限于国内产业需求的话,就会大幅落后于世界基础研究的前沿研究。①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基础研究活动国际化,积极支持双边、多边基础研究科技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吸引海外人才。积极参与、发起和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② 构建跨国的学术共同体,培育跨国学术组织,推进跨国学术交流网络与平台。以平台聚人,以环境化人,逐步建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世界基础研究网络体系。

2 .健全同行评议:注重科学分类、建立对话机制

(1)建立科学高效的分类评审机制。理论上,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和战略导向基础研究的评价导向和评审机制是有差别的。自由探索研究的评价重点是学科建设、发现规律和培养人才。需求导向研究是以需求引导、凝练研究项目,关注重点是解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自由探索研究适用于同行评议,主要考察研究成果的原创性;需求导向研究则需要更多地从应用角度来考虑评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主要考察长期应用前景。改进需求导向的重大基础研究评价方式的要点:① 评价指标不是以论文与专利为主要产出,要有反映应用价值的指标;② 评审专家构成要增加需求方的专家;③ 成果评价要适当延长项目成果辐射期。

(2)建立制度化同行评议对话协商机制。主要是建立制度化的、针对评审主要环节的对话协商和沟通机制,保证项目评审能够进行充分沟通协商。同时,需进一步优化评审智能辅助系统,为制度化的对话沟通机制提供有效的支持。例如,可借鉴美国 NIH 双重评议系统。NIH 的初步评议小组对申请的方案作出科学的评判,而咨询委员会则根据一个机构的使命和国家卫生目标,对申请项目的价值作出计划性评判。NIH 申请中,没有通过初步评议的项目修改后可以再次提交,从而避免了申请者只有一次机会的弊端。这种以修改形式提交的申请,构成了 NIH 申请中一个大的增长部分。

(3)发挥第三方组织机构的作用,建立公众独立监督制度,形成公平公开的制度环境。① 发挥第三方专业组织如伦理审查委员会等的作用,为科学评议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② 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强化公众监督。③ 强化公共服务,建立人才信息库和专家信息库,完善“一站式”服务平台,简化流程。④ 建立由政府人员、第三方专家、企业和公众共同组织的独立观察员队伍,加强评议和各个环节的监督。

3. 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基础设施与生态网络建设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为基础研究能力提供保障。深入推动《“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实施,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完善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与布局,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若干国家实验室,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化布局和发展。进一步推进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加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和科技基础资源调查,夯实孕育原始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2)优化科技投入的整体结构,提升整体效能。① 科研投入结构上,更加突出基础研究,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技术需求最迫切、产业发展最薄弱的基础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升研发资金使用效率。② 构建稳定性经费与竞争性经费的合理配置机制。在加强竞争性项目经费投入的同时,加大对开展基础研究的基地和人才队伍的稳定支持,持续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重大科学工程、专项基础科研等专项经费的支持,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稳定支持基础研究的比例,稳步促进稳定性经费的增长,适度延长部分项目的周期,使稳定性经费与竞争性经费达到合理的比例。③ 科研投入主体上,将应用研究更多交给市场来主导,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研发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加强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充分激发企业研发创新活力。④ 科研投入方式上,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深化资金管理改革,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基金等手段引导、鼓励企业共同参与基础研究,形成基础研究到市场转化的畅通渠道。

(3)培育科学共同体,发挥科学共同体的内生力量。在基础研究领域中,科学共同体中的同行评议在资源配置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共同价值观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共同体不能只是利益共同体,更应该是知识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理想的科学共同体应遵循共同的准则和规范(如普遍性、公有性、大公无私和有根据的怀疑态度),鼓励科学家坚定创新自信,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要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的应有功能,包括科学交流、出版刊物、维护竞争和协作、把个人知识和地方知识变成公共知识,不断完善科学规范和方法,培育科学新人,争取和分配资源,与社会的适应和互动,以及科学普及或科学传播等。

(4)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科研环境,建立失败宽容机制。优化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信息平台建设,优化评估机制,建设人才信息库,加快研发项目、专利、标准化、联合创新的成果保护与推广。对于基础、前瞻性研究项目,结题验收应按照项目合同的要求,针对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作出评判,同时对研究成果的水平与创新性、高水平学术论文、人才和团队培养情况进行评估。此外,与其他项目相比,基础、前瞻性研究项目应宽容失败。对于项目承担单位和研究团队已经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但由于客观原因仍不能完成研究任务的,应宽容对待,充分总结经验教训,不追究责任;但对于因资源投入、组织管理等非技术性主观原因,造成项目进度或质量受到较大影响、无法按计划完成或没有通过验收的情况,应进行惩罚。


(曾明彬,中国科学院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李玲娟,中国科学院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