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区域经济的宏观大格局具有稳定性
我国经过 20 多年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形成了现阶段较为稳定的大格局。未来较长的时期内,宏观格局不宜进行大调整。以三大自然区与地势三大阶梯为标志的功能区为基础,进行空间发展规划与经济布局,是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理念。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转变到提升竞争力阶段,工业将不仅需要增加,也需要“做减法”;对于城市发展,大规模开拓建成区的做法也不能持续。各种类型的区域之间与区域内部的和谐及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是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涵,包括 6 个方面:① 城乡之间的融合协调发展,是最根本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② 促进部分西部地区与部分革命老区的发展;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④ 长江经济带的治理与发展;⑤ 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⑥ 造就中国经济的“枢纽区”,以及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大城市区)。
上述 6 个方面的区域发展任务又可分为 3 种类型:① 全国性的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这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绕不开的大领域;② 基础雄厚的东北振兴与长江经济带发展,这是深化结构调整的内容,以期发挥其巨大潜力及优势;③ 代表中国在国际大舞台展现竞争力、国力的大战略,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枢纽区,这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结合上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挥各部分、各区域的各自优势,形成全国巨大的整体优势。并在此过程中,调整重大的生产力布局,使二者相互结合、相互支撑,各类区域都变强起来,整个国家的空间组织效能大幅提高。这就改变了几十年来那种区域战略转移的基本思路,转变为协同发展与整体竞争力提高的思路。
城镇化、新区新城及都市圈的规划
2013 年 12 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分别作了重要报告。我国开始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时期,中心是人的城镇化,标志着我国城镇化实现了重大转型。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二者融为一体。我认为,这实际上避免了在我国出现类似于拉丁美洲那种陷阱式的城镇化。
今后,在“都市圈”、城市群、新区新城建设中,不能搞脱离国情的“高大上”,不能搞大圈地。在“都市圈”规划中要认真避免又搞一批新的“新城”“新区”,而要认真构建已有的新城、新区的区域性创新体系,苦练“内功”。
部分省会城市呼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以自己为主构建大“都市圈”。2019 年初,国家有关部门发出了全国“都市圈”发展的指导意见,但有些大城市做的规划还是“大开发”的规划,功能与目标过于宏大;产业发展主观臆断,不切实际;空间结构大扩张,地域开发处处皆重点;攀比之风开始盛行。因此,建议要特别注重“尊重规律,顺势而为”。地方政府须踏踏实实地实施国家发展的全面深刻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