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和杂交小麦的选育(1960—2000年)——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新中国农业科技

发布时间:2019-09-11 09:59:37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朱冠楠 曹幸穗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农业科技,粮食安全,水稻杂交育种,小麦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超级稻栽培技术

小麦杂交育种的成果与贡献

新中国初期,我国农业专家引进并选育了抗倒伏的丰产冬小麦新品种“南大 2419”和“碧蚂 1 号”,种植面积近亿亩。在粮食十分紧缺的时期,小麦增产在社会经济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在当时的供给式分配制度下,面粉被列为高级特供品,小麦享有“政治食品”的禀赋。

小麦品种资源收集与杂交育种的开展

20 世纪 50—60 年代,我国组织专门队伍,收集了数千份小麦地方品种,并对其主要生态性状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把我国小麦产地划分为 10 个生态类型,其中黄淮、长江中下游、西南三区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 80%,占总产量的 85%。

20 世纪 60 年代初,国家组织全国协同开展小麦育种攻关研究。李振声是我国小麦杂交育种奠基人,享有“小麦远缘杂交之父”的称号。他育成的用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进行远缘杂交的新品种“小偃 6 号”,一直是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衍生品种多达 50 多个,累计推广种植 3 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 75 亿千克。用远缘杂交获得的“小偃蓝粒”育成了以种子蓝色为遗传标记的蓝粒单体小麦和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系统,建立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新途径。

在我国广大小麦育种专家协同研究和不懈探索中,我国先后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地域适应性强的小麦良种。早期育成的“矮丰 3 号”是我国小麦栽培史上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半矮秆品种。1978 年后,我国制定了重点培育突破性农作物优良新品种的目标规划,新品种的选育朝着高产、优质、抗病、普适的方向发展,相继育成了一批代表性品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例如,高产优质的“绵阳 11”号具有单产高、蛋白质含量高、抗病性好、成熟期早、面筋柔软耐拉伸等特点,是南方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此外,优质高产的杂交小麦品种,如“扬麦 158”“郑麦 9023”“济麦 22”“矮抗 58”等,也在不同时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杂交小麦良种的重大成果

我国杂交小麦良种成绩卓著,先后有一大批优质高产的品种获得国家重奖,成为我国作物新品种领域获奖最多的粮食作物。其中有的品种虽然在 2000 年以后获奖,但是其育成时间多数都是在 2000 年以前完成。

“碧蚂 1 号”,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这是我国早期育种中通过中外品种间杂交创造小麦新品种的成功范例,也是我国有史以来适应性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1959 年种植达 9 000 多万亩,创造了我国乃至全世界小麦品种年种植面积的最高纪录。

“绵阳 11 号”,1985 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品种针对四川省的气候特点培育出的高产、矮秆抗倒伏的优良小麦品种,在国内具有先进水平,达到了国际优良小麦品种含蛋白质水平。其抗性强、适应性广、分蘖强、可节约播种量 2 亿千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小偃 6 号”,1985 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是著名小麦育种家李振声主持育成的良种,是利用远缘杂交方法育成的最具代表性的作物新品种。其利用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建立了完整的杂种新类型育种程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集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等品质于一身,已增产小麦超过 75 亿千克。

“陕农 7859 号”,1990 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品种弱冬性、耐旱性好、抗倒伏、抗多种病害。已在多地区大面积推广 9 000 余万亩,增产粮食 20 余亿千克,直接经济效益 15 亿元。

“扬麦 5 号”,1991 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自 1985 年大面积推广以来,其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已成为长江下游历史上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

“豫麦 13 号”,1995 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品种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地小麦品种稳产性差的问题,具有半矮秆、弱冬性、高抗条锈且综合抗逆力好等诸多特点。这是“七五”计划以来黄淮南片地区连年均比对照“豫麦 2 号”增长率达 10% 的新品种,累计新增产量 11.38 亿千克,新增社会经济效益 8.6 亿元。

“扬麦 158 号”,1998 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采用综合育种技术育成的具有抗病抗倒性好、冻害恢复性好、耐湿、耐高温逼熟、灌浆速度快、熟相好等优点的小麦新品种,是长江下游小麦品种实现第六次大面积品种更换的当家品种。目前已成为我国种植面积及其覆盖率最大的小麦品种之一。

“郑麦 9023 号”,2004 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具有强筋优质、特早熟、抗病性强、高产、适应性广等五大特点,其种植面积于当时位居我国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第一位。

“矮抗 58 号”,2013 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针对我国黄淮麦区小麦生产普遍存在的倒伏、冻害、旱害、病害等突出问题,培育出的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解决了小麦高产大群体易倒伏、矮秆品种易早衰、高产不优质、高产性与广适性难以结合的技术难题,是近 30 年我国小麦育种取得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截至 2012 年,累计种植 1.86 亿亩,增产小麦 66.9 亿千克。

<  1  2  3  4  5  6  7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