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化治理推动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9-07-22 11:41:3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李玉霖 赵学勇 刘新平等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农牧交错区,土地沙漠化,农牧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开展治沙与治贫相结合关键技术模式的试验与示范

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和工业基础薄弱等原因,北方农牧交错区一直是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建站之初,奈曼站研究团队深刻体会到治沙先治贫的必要性,选择了研究区内沙漠化问题最严重、经济最落后的村落——尧勒甸子建立示范村。通过植树造林,封沙育草,兴建基本农田,引进良种,以及输入先进生产技术等措施,使该村生态环境和农牧民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1985—2000 年 15 年间,该村流沙面积从 1 000 公顷减少到 150 公顷以下,治理区的植被覆盖率由 5% 以下增加到 36%。粮食年总产量由 30 万斤增加到 180 万斤,年人均收入由 174 元提高到 2 100 元。依托示范村试种成功的沙地西瓜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发明的“沙地衬膜水稻种植技术”为沙漠地区治沙用沙开了先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农牧民的高度认可。研究团队提出的乡、村、户三级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模式,通过地方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广,极大促进了区域生态恢复和社会经济融合发展。鉴于奈曼站团队对地方沙化土地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1998年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粮农组织联合授予“拯救干旱土地成功业绩奖”。

进入新时期,奈曼站团队继续秉承老一辈科学家沙地治理与经济发展并举的理念,积极发挥野外站的平台服务功能。瞄准脱贫攻坚重大任务和农牧交错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科技需求,结合当地科技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从种养一体化入手,开展了以饲用作物新品种引种和选育、青贮饲料加工等为主的科技示范扶贫工作,构建了企业和农牧户之间托管式养殖和订单式饲草种植相结合的农-草-畜复合生态工程发展模式,解决农牧户分散养殖效益低下和养殖企业饲草料不足等问题,有效提升了区域种养结合水平,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同时,大幅减轻了传统畜牧业对自然植被的利用压力,明显提升了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为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模式样板。

30 多年来,奈曼站一直致力于开展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区科尔沁沙地的土地沙漠化及其治理研究,已经明确了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类型、程度与成因,阐明了固沙植被恢复演替规律和时空格局特征,研发示范了一系列沙漠化土地治理技术和模式,实现了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的整体逆转。“奈曼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及其相关理论和技术也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以及联合国其他相关机构作为其长期的基本培训教材和科普宣传内容,在世界类似地区推广应用。目前,奈曼站正在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条件改善,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加强团队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力争使奈曼站的科学研究、生态环境监测、试验示范和科学普及整体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在进行基础研究的同时,奈曼站紧密结合北方农牧交错带绿色发展的迫切需求,研发区域生态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关键技术和优化模式,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绿色发展提供关键理论、技术和模式支持。(作者:李玉霖 赵学勇 刘新平 李玉强 罗永清 连杰 段育龙,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