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化治理推动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9-07-22 11:41:3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李玉霖 赵学勇 刘新平等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农牧交错区,土地沙漠化,农牧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研发沙丘移动和风沙危害防控生物技术,服务北方防沙生态屏障建设

北方农牧交错区是继牧区天然草原之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第二道生态安全屏障,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奈曼站团队通过分析半干旱沙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发现春季风沙流危害和沙地土壤保水性差是制约造林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针对性地研发了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活沙障固沙法和樟子松(Pinussylvestris var.mongolica)容器造林技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到 90% 以上。在此基础上,通过半干旱地带沙丘不同部位水分状况的深入研究,结合不同固沙植物的生物特性,提出“乔灌结合、固阻造封结合”的生物固沙体系建设思路,选择高几十米的沙丘进行试验并取得巨大成功,有效地控制了沙丘移动和风沙流危害。这些技术在“三北”防护林体系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和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恢复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防沙治沙和植被恢复重建工程的实施(图1)。根据遥感监测数据显示,2000 年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发生根本性逆转,沙漠化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

图 1 半干旱区退化土地主要生态恢复措施( a )樟子松( Pinus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造林;( b )条带状的黄柳( Salix gordejevii )灌木林;( c )网格状的小叶锦鸡儿( Caragana microphylla )灌木林;( d )围栏封育

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农业开发的影响逐渐增大,半干旱地区农牧交错区水资源制约性逐渐凸显,干旱频发、地下水位下降以及河流(湖泊)断流干涸等成为威胁固沙植被稳定维持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奈曼站团队研发了乔木树种深注水造林技术和膨润土改良剂保水灌木造林技术,解决了人工造林过程中的土壤水分损失及亏缺问题,有效地提高了该地区造林的苗木成活率,实现了半干旱地区沙区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确定了沙地杨树(Popolussimonii)、樟子松的合理造林密度为 225—375 株/公顷,构建了年降水量 250—300 mm 雨养植被持续稳定恢复技术体系,突破了人工林“空中造林”和退化天然疏林林下植被难以恢复的关键技术瓶颈,为半干旱风沙区植被稳定恢复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有效支撑了国家重大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和半干旱地区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治理。2016 年,该项工作(半干旱典型黄土区和沙地退化土地恢复技术)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8 年,作为“风沙灾害防治理论和关键技术应用”的主要内容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   2   3   4   5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