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化治理推动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9-07-22 11:41:3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李玉霖 赵学勇 刘新平等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农牧交错区,土地沙漠化,农牧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包括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类过度且不可持续的经济和发展活动,导致原本脆弱的生态平衡被破坏,使原有的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土地退化过程。沙漠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环境退化和资源过度利用问题之一。1977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肯尼亚召开了联合国沙漠化会议,制定了《向沙漠化进行战斗的行动纲领》,首次提出了土地沙漠化问题,并引起了中国相关学科和领域科技工作者的重视。第五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显示,尽管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截至 2014 年,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 172.1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7.93%。特别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沙漠化问题涉及 1 175 万人口和 447 万公顷耕地,沙漠化面积以每年 1 56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沙漠化的急剧发展导致土地资源大面积丧失,草场承载力大幅度下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例如,在科尔沁沙地,遥感监测数据表明,从 1959 年到 1987 年,沙化土地面积增加了 44.2%,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年平均丧失面积超过 2 万余公顷,天然草场承载力较 20 世纪 50 年代下降了 25% 以上。鉴于当时全国土地沙漠化的严峻态势,国家在“七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控制某些地区的沙漠化倾向”,并于 1979 年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以减轻风沙危害,防止土地沙漠化。在上述背景下,为支撑国家生态治理的需求,20 世纪 80 年代一些长期从事沙漠学研究的科学家建议并经国家主管部门决定,在我国沙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的科尔沁沙地建立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奈曼沙漠化研究站(现“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以下简称“奈曼站”),专门开展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沙漠化及其治理的定位研究。

北方农牧交错区是我国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契合发展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水平低下。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该区域农牧结构失衡,水资源制约性增大,土地荒漠化问题十分突出。同时,区域内山地、农田、草地、林地和湿地等景观镶嵌分布,不同生态系统在气候调节、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而沙漠化是该区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形式。因此,自建站以来,奈曼站围绕土地沙漠化发生机制、治理技术和科技示范的重大问题,紧密结合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致力于脆弱生态系统退化、恢复重建和持续利用理论研究,研发沙漠化土地防治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关键技术和优化模式。30多年来,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在土地沙漠化发生机制、生态恢复原理、治理技术研发、可持续发展模式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区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北方防沙带生态屏障建设等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1  2  3  4  5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