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发布时间:2019-04-09 16:29:46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高春东 何洪林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科学观测,野外台站,重视统筹,稳定支持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是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异规律,面向国家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布局,服务于生态学、地学、农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发展,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数据并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推进科技创新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科技支撑平台;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有力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我国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国家野外科学研究体系,积累了一大批第一手的科学观测研究数据,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不断产出,对推动相关学科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以及对防灾减灾、建设“美丽中国”重大工程建设具有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体系已基本建立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野外观测与研究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分别建立了一批野外观测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类野外站约有 7 000 多个,主要分布在中国科学院、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业局、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等部门以及有关高校,其中大部分以业务观测功能为主,而以科研功能为主的仅占 15% 左右,约 1 000 多个。2006年,由科学技术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按照生态系统、特殊环境与大气本底、地球物理、材料腐蚀等 4 个领域,遴选建设了 105 个国家野外站,其中生态系统类型野外站 53 个、地球物理类型野外站 14 个、材料腐蚀类型野外站 28 个、特殊环境和大气本底类型野外站 10 个,基本形成了我国的国家野外站体系。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通过获取长期连续数据、认知自然现象及规律、开展协同观测实验、示范推广科研成果、传承科学精神,我国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取得系列重要成果。野外站积累了大量野外观测与实验数据战略资源,丰富了我国的战略科学数据资源储备。例如:生态系统类型野外站获取了我国 20 年唯一、长期连续的典型生态系统水土气生数据;沙坡头沙漠生态站获得了近 50 年的长期连续水分观测数据。一批具有原始创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推动了生态学、地学、农学等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沙坡头沙漠生态站基于 60 年的监测与试验数据,创新了沙区生态恢复理论,引领了国际沙漠化及其治理研究;鼎湖山森林生态站基于 24 年长期观测数据,指出了传统的成熟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趋于平衡学说的缺陷,推动了生态系统非平衡理论的建立。

基于野外站建立的多站点协同观测与实验组织模式,为有效解决如全球变化、生态系统演变、材料腐蚀等领域具有全国性和跨区域性的科技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撑。例如,生态系统领域的 50 余个观测站按统一规范开展生物量、碳储量和碳通量联网观测,全面定量评估了各区域、各类型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技支持。科研成果示范效益逐渐显现,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粮食安全、环境修复、灾害防治、应对气候变化、沙漠公路和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国防科技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例如,以禹城、封丘、栾城、商丘等野外站为基地,研究提出治理盐碱地、沙荒地、渍涝洼地的先进技术体系和模式,有效治理了黄淮海平原大面积的中低产田,建成“渤海粮仓”。青海格尔木冻土站基于几十年观测研究,为解决青藏铁路冻土路基稳定性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过程中,还培养锻炼了一大批扎根基层、开拓创新、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野外站优秀人才。

1  2  3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