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可持续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保供给、保生态、保安全能力持续加强。但是,总体上我国畜牧业生产方式还比较粗放,产业体系还不完善,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日益加剧,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任务仍面临不少压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重大挑战。
保障畜产品市场持续稳定供给的任务仍然艰巨
我国居民饮食消费结构正从谷物、蔬菜等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向畜禽产品等高蛋白质的食物转变,肉、蛋、奶等畜产品是城乡居民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呈现两个趋势:①城市居民畜产品消费相对稳定,增长趋缓,未来的潜力在新增城市居民和中高档畜产品消费上;②广大农村居民畜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大,随着人口增长和居民收入增加,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畜产品需求仍将呈刚性增长趋势。综合考虑畜牧业生产的资源、要素、科技、区域等方面的潜力和空间,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肉类和禽蛋供需将整体趋于平衡,奶类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拉大。与此同时,大众畜产品阶段性区域性供需失衡、地方特色畜产品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存在。此外,我国畜产品生产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肉类、禽蛋等主要畜产品进出口贸易量占国内生产量的比例较低,但部分产品特别是奶类,近几年受进口冲击逐步加剧。由于我国乳制品关税低,进口乳制品完税价格大幅低于国内生产成本,导致乳制品进口量激增,目前我国乳制品新增消费的80%被进口所占。随着欧盟取消牛奶生产配额、中国-新西兰自贸区乳制品关税继续减让和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区协定全面实施,奶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如何实现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效保障畜产品市场供给,是我们必须面对且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畜牧业生产竞争力仍然不强
尽管国内一些高水平的大规模养殖企业设施装备条件、综合生产水平已经不输于国外,但从整体上看,由于劳动生产率、畜禽生产力、饲料转化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水平还较低,造成畜产品生产成本高,资源利用不充分,综合竞争力比较弱。据农业农村部畜牧业行业监测,目前我国每个养猪户每年出栏生猪 40 头左右,而美国场均出栏约 1 700 头。过去一段时期,我国畜禽生产的主要优势就是劳动力优势,但随着畜禽生产由不计劳动报酬的家庭副业转变为专业化生产,雇工增加,大幅提升了劳动力成本。目前我国每头母猪可提供出栏肥猪 15 头左右,而美国、丹麦等养猪强国可以达到 22—26 头;我国每头荷斯坦成年母牛平均单产 6 吨左右,以色列、美国、加拿大等国单产超过 9 吨。现在我国生猪的平均饲料转化率为 3.5,而发达国家大部分都在 3 以下,这就意味着同样增长 1 千克肉我们要多用 0.5 千克以上饲料。与此同时,我国畜禽良种综合生产性能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育种创新能力弱,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由于缺乏长期的政策支持和有效保护,一些地方品种资源数量持续下降,甚至濒临灭绝。
产业体系仍然不完善
加快优化产业体系,打造联系紧密、利益分配均衡的现代产业链条,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畜牧业是在一家一户分散养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小养殖场户仍是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国畜产品供给问题不可能完全依赖几个大型企业集团,适度规模养殖经营必将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主体。但当前面向中小养殖场户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畜牧业组织化、一体化程度依然偏低,产加销脱节、联结不紧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大量的中小养殖户既没有跟龙头企业有效联结,也没有通过合作社组织起来,在市场波动中很吃亏,有时盲目生产对市场波动还起到推波助澜的负面影响。此外,中小养殖场户生产不规范问题突出,极少数仍然存在滥用抗生素等现象,药残超标问题也不容忽视。畜产品加工流通发育滞后,肉类和蛋品深加工比重低于发达国家 25—30 个百分点,增值空间受到很大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