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初:山地未来与绿色丝路

发布时间:2018-12-18 17:07:30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许建初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山地,生态,未来,资源,经济

未来方向

山地未来创新行动将围绕国际大科学计划、创新中心与示范基地建设、中非合作以及中印山地气候变化应对等展开。

山地未来国际大科学计划

全球山地计划主要以监测与评估为主,缺乏面向未来解决方案的创新行动。山地未来大科学计划将联合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及国际专家揭示全球山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和山地居民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机制;从生态修复、生态产业与生态文明等方面凝练新型生态治理机制,提供全球山地未来发展的中国方案;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智库服务;提升我国的全球变化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

红河山地未来种质资源创新中心

围绕我国乡村振兴与“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依托西南山地农业,发掘我国与其他山地国家的战略经济作物资源,推动农业种质创新,建立国家(行业)标准,面向东南亚、南亚与非洲热区等关键地区,利用红河县划拨 3 300 亩干热河谷退化山地(包括 100 亩建设用地),建设非洲、东南亚与南亚木本资源的活基因库与保育基地,实施全球性的山地特色种质产业推广。在 10 年内建设成为我国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高原特色智慧农业孵化基地,带路建设复合型人才培训基地,山地生态文明传播基地,筹建联合国山地未来大学。

中非山地未来产业示范园

依托红河山地未来创新中心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经验,开展埃塞山地生态与民生需求调查;选择特色木本经济植物,结合乔灌草搭配与农林牧复合等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生态修复,试验甘蔗渣等生物质循环利用途径,如园艺基质、饲料与食用菌栽培等,形成生物产业,为当地生态安全与农村就业提供新途径。依托非盟中心以及世界农用林业中心等,建设“中非山地未来农业培训基地”,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探索生态-农业-文化“三位一体”的山地治理中国模式,培养中非“一带一路”生态建设复合型人才,与非洲联盟以及“一带一路”山地国家协作,共同推进“山地未来”全球治理框架,落实联合国山地宪章。

中印气候变化合作

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三极,喜马拉雅山脉连接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已经对两国山地及世界近一半的人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气候变化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探讨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管理联合行动,试验示范生态修复与新能源新技术与新途径,建立气候变化联合研究中心,在生物多样性、特色农业、可再生能源与绿色经济开展全面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孟中印缅绿色经济走廊带建设将极大提升双方的战略互信,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作者:许建初,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5  6  7  8  >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