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初:山地未来与绿色丝路

发布时间:2018-12-18 17:07:30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许建初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山地,生态,未来,资源,经济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山地生态系统覆盖了地球表面的 1/4,居住着世界 12% 的人口,山地生物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提供了全球 40% 的生态系统服务。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将山地生态系统列为《21 世纪议程》的第 13 章(即“山地宪章”),强调山地是水、能源和生物多样化的重要源泉;是农林牧产品等重要资源的生产地;是休闲娱乐与康养旅游的乐园;也是文化多样性的摇篮。“一带一路”倡议涉及亚洲、非洲与欧洲主要山脉,山地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节点与支撑区域。

山地生态系统由于海拔高度、坡度与坡向变化,以及造山运动等地质活动,不仅形成复杂多样的山地自然景观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是地球上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山地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文化遗产与联合国粮农组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集中分布地,而多民族的社会结构与多元文化价值体系构成了高度的文化多样性。山地居民乐观、勤劳,但是各地区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山地处于全球变化的最前沿,气候变化与经济全球化对山地生态系统与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生态环境破坏与恶化的趋势十分明显,是研究全球变化的热点地区与生态治理的关键地区。

山区肩负着生态安全屏障、生物资源贮备、经济增益配套、民族社会和谐发展等多重战略功能。“一带一路”沿线中,东非高原还依赖当地民族千年智慧,传统农耕游牧文化维护着独特的自然生产方式,是现代社会的“桃花源”;中亚山地已经受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传统农耕文化受到严重侵蚀;东南亚热带山地近几十年来森林破坏十分严重,环境严重恶化。但是山区由于人才储备缺失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山地常常是战争、灾害、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山地由于生态的脆弱性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难以重复绿色革命、工业化发展的老路。绿色丝路计划中的山地治理首先要合理考虑到当地山地生态与文化价值,发掘山地的环境潜力、生物资源潜力与传统社会生态智慧,尊重山地居民的传统权利与知识产权,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生态绿色、社会公正与经济繁荣的综合治理体系。这就需要为山地繁荣富强提供一个全新方案的“乡土创新”平台。因地制宜的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体系与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研融合发展是山地未来的必由之路。山地未来既是对未来发展的信念——通过人文关怀、共商共构山地未来发展愿景;山地未来又是科技创新平台,融合当地生物资源与社会认知的科学创新体系;山地未来必须走生态重构、乡村文明、产业振兴与市场保障的绿色发展之路。

作为“未来地球”中的“美好人类纪”工作组成员,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世界农用林业中心共建的山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基于课题组对我国西南与喜马拉雅山区近 30 年的工作经历与民族生态学的学科背景,笔者于 2015 年首先提出了“山地未来”的概念。山地未来致力于总结山地治理中国经验与其他国家成功案例,旨在改变国际同行对山地发展的谨慎乃至悲观态度,通过实地试验示范提供全球山地治理的新框架、新方法与新途径。2016 年在昆明召开了第一届山地未来国际会议,会议上提出了寻找山地未来“变革的种子”——乡土创新萌芽。2017 年与“未来地球”的全球土地计划整合,在全球土地计划下成立新的工作小组——“山地未来的土地系统”。并受云南省红河县人民政府之邀,在当地建设山地未来创新中心与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种质资源筛选、乔灌草立体种植、农林牧复合经营与生物质循环产业。2018 年 6 月在昆明与红河召开了第二届山地未来国际会议,调查筛选了全球山地创新行动的 35 个案例,总结了构建更美好未来的社区行动。

1  2  3  4  5  6  7  8  >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