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路西半球,走向西经 60°
“子午工程”以我国为基地,基本覆盖了东经120°,如果要实现地球空间的全扫描,就需要在西经60°建设地面观测设备,形成一个共轭的“闭环”。在中国科学院与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的长期合作基础上,2014 年,王赤带领研究团队在巴西推动建立了中国-巴西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美空间天气实验室(以下简称“南美实验室”)。
南美实验室作为中国在西半球的第一个空间天气实验室,其建设过程可谓“过五关、斩六将”。首先是“语言关”,巴西是葡语国家,除了合作单位的科研人员,大部分当地人不说英语,这就给很多需要当地协作的工作造成了较大的障碍。第二是“交通关”。中国距离巴西约 2 万公里,没有飞机能直飞,因此转机前往巴西至少需要 24 个小时,南美也是地球上中国需要飞行时间最长才能到达的一个大陆。第三是“文化差异”。巴西有桑巴文化、足球文化,热情开朗、热爱生活是巴西人的特点,中国科学家加班加点的工作文化也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冲突。王赤说:“这种文化冲突是双向的,巴西的文化对中国科学家来说也是一种影响,让我们对如何平衡好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的观点。”第四是“体制机制关”。由于现行的国家外汇及财政经费管理制度,中国的实验室建设费用一方面受汇率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如何在当地落地并有效的使用好也面临诸多困难。第五是一些意想不到的“技术接口关”。例如,中国普遍使用电源单相 220 伏,科学家在安装实验室设备却发现除了电压外,与我国的 50 赫兹电不同,巴西是 60 赫兹,而且是三相。面对这些“突发状况”的技术接口不一致,科学家们自己找材料动手改造。几年下来,科学家也都成了多面手的“工程师”。王赤介绍说,中国科学家出国交流学习、参加学术会议有很多,但真正要长期驻外、白手起家建起一个实验室,除了上述这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在生活、安全等诸多方面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令人感动的是,虽然面临这些困难和挑战,中国科学家展现了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王赤研究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实验室安装激光雷达设备时正遇巴西当地下大雨,为了防止仪器设备被雨水破坏,科研人员连续奋战了 3 个昼夜。在安装完成合影留念时,一位科学家竟然直接睡着倒在了地上。”他说类似这种故事在南美实验室有很多很多,正是这种“探路者”的精神,让巴西合作方也深受感动,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依托南美实验室,中国与巴西展开了更多方面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不仅为中国科学家未来走向世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成为中国相关科学研究进入南美地区的一个窗口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