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载科学梦的艰辛探索
“一带一路”上的尼泊尔,虽然地理资源丰富、地貌独特,但经济欠发达,与这样的国家合作,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共同的监测研究平台。但这个过程却是异常艰辛,特别是位于冰川、高山森林地带的台站的建设。由于连年战乱,山区公路长久失修,路况极差,有些地区甚至连路都没有,马耀明和他的团队需要携带仪器徒步前行,翻山越岭,走上几天几夜才能到达架设仪器的地点,途中不仅要克服身体上的疲惫,在天气不好的时候还要防范滑坡泥石流随时带来的生命危险。此外,仪器架设和维护过程也特别辛苦。例如,在高度为 40 米的边界层塔上架设仪器时,不仅要克服恐高心理,更需要过硬的手上操作功夫——地面上看似简单的螺帽与螺栓的装卸,一到高空就变得异常艰难,常常架设一套仪器需要六七个小时。期间,不仅要忍受喜马拉雅山南麓太阳的暴晒,还要靠着“人拉肩扛”,把观测仪器通过滑轮吊篮逐件运到各层平台装配。一天下来人被晒伤,手臂磨破了皮是常事。而仪器维护和收取数据的时候依然要“翻山越岭,爬上爬下”,十分辛苦。
尼泊尔,众神的国度,一个神秘、美丽而又贫穷的地方,一个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有着“雪山王国”的美誉。在这里不管朝圣、徒步或其他心灵之旅,尼泊尔都能满足你对她所有的期待。而对于马耀明这样的科学家而言,这些只不过是匆匆的一瞥,装在他心里的却是如何找到一个最佳的观测位置。
从 Langtang 山谷到亚拉(Yala)冰川是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梯度观测的最佳场所,为了具体了解该地区的地表能量交换和水循环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2009 年马耀明与姚檀栋的团队一起从加德满都出发,开车行走了 3 天,之后没有路了,只得经过 5 天的徒步才在 Langtang 地区选定了最佳检测地点。困了就地小憩一会,饿了就啃几口随身带的饼干……几天下来,脚上都起了水泡。一路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而这些艰辛都是为了实现守护“第三极”的科学梦想。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马耀明的团队已经在尼泊尔地区的冰川雪山、高山森林区、高寒草甸、平原农田和城市建立了多个野外综合观测台站,为尼泊尔开展微气象和能量水循环及天气气候研究填补了空白,得到尼方高度认可,马耀明及其团队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