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国家计量院(LNE)是极低温区领域的国际权威计量研究机构。高波第一次参加国际温度大会,遇见了法国国家计量院的 Laurent Pitre 教授,“他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也是个工作狂。当我跟 Laurent 交流的时候,他很感动,没有想到在中国还有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对基础理论研究感兴趣,很热情地邀请我去他的实验室做研究。”
与高波同行的一位国内专家建议她把握好这难得的机会,起码去 Laurent 的实验室看看。“那位老师告诉我,Laurent 是个天才,他在科学问题上很开放,喜欢竞争和分享。那位老师还说,参观完 Laurent 的实验室,只恨自己不是做低温研究的,不能与这样的大科学家共事。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 Laurent 实验室的那段时间,高波出色地完成了搭建极低温区声学基准测温装置的任务。Laurent 在验收时,即激动又惊讶。以往每次搭建完成某种装置的时候,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高波一次性完美通过,让 Laurent 惊喜异常,当场表示:即便高波今后在中国拿不到资助,也一定要跟她开展合作研究。听到这番话,高波当时就难以自抑地哭了,在异国他乡,中国科研人员靠着努力拼搏和勤奋钻研,用漂亮的工作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和认可。
国际温标建立 90 余年来,国际温度咨询委员会分别于 1927 年、1968 年和 1990 年先后 3 次进行过温标赋值定义。而在不久的将来,新一代的国际温标赋值马上就要开展。高波和 Laurent 钻研琢磨了现有各种方法的利弊,首创了定压气体折射率法,目前这种方法已经被国际温度咨询委员会纳入草案,列为“极低温区第四类基准测温新方法”。理论上这种方法的测量精度要比现有技术提高 30%,并有望冲击世界最高水平。这是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参与到极低温区国际温标赋值研究工作中,实现了国际温标建立 90 年来我国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新方法在理论上虽然已被国际认可接纳,但如果没有实验数据的支撑,只能变成手册上单薄的“教条”,更不可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话语权。高波这时候亟需实验装备来实现这个即将改写教科书的创新理论,可是没有资金,她着急的睡不着觉。正一筹莫展时,中国科学院理化研究所所长张丽萍和副所长、中国科学院低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罗二仓伸出援手,向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汇报了极低温基准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国际合作局通过中国驻法国使馆科技处协助,在充分调研合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先行资助“国际伙伴计划”500 万元人民币。这让高波一下子就“回过血”了,立马利用这笔经费开展了初步的实验研究。“我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加工实验用的准球腔,尽可能快地搭建出原理装置。因为只有产出了实验数据,才能把这种方法整体打包推向国际温度咨询委员会,才有机会在国际温标赋值过程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