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观测大数据开放共享:挑战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8-09-07 11:50:57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何国金 王桂周 龙腾飞等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对地观测大数据,开放共享,数据治理体系,数据共享生态,共享服务模式

创新对地观测数据共享服务模式,促进学科交叉、知识发现和综合应用

对地观测领域步入大数据时代促使其数据共享的模式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为从单纯数据共享向服务共享、信息共享、主动共享的方向转型,步入到以数据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阶段。在这种新型服务模式下,数据共享服务提供方将在新数据产生的第一时间主动按需向用户推送可定制、多样化、高层次的数据,甚至信息产品,从而打通从对地观测数据接收、处理到信息提取和共享分发的完整链路,提高数据流通、数据挖掘的效率。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创新大数据时代的对地观测数据共享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国际上目前已经出现了以美国的 Google Earth Engine、澳大利亚的 Data Cube 以及欧空局的 Copernicus 等为代表的新型对地观测数据共享服务系统。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地提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正在建设的 CAS Earth Data Bank 系统,就是将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对地观测大数据深度融合,打造一种数据、计算、服务一体化的数据共享新模式。这种模式共享的不仅仅是数据,也提供信息和服务。未来,用户不但可以利用 CAS Earth Data Bank 系统的数据资源、算法资源和计算资源,还可以上载他们的数据、模型和算法,为其开展特定应用服务。同时,这种平台即共享的服务模式,有利于打破对地观测数据和信息壁垒,进一步加强数据流通过程的追溯能力,保障知识产权不受侵害,提高数据生产者的共享积极性;同时,实现多源对地观测数据的整合,有效促进对地观测数据与其他学科数据的交叉融合和地学知识发现,深化对地观测数据的综合应用。

对地观测大数据的开放共享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趋势。我国对地观测大数据共享仍然面临数据共享政策壁垒、数据规范与质量问题以及数据共享模式的转型等诸多挑战。我国要实现从对地观测领域的“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转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地观测大数据共享和流通,需要从数据治理体系建设、良好共享生态系统构建和数据共享服务模式创新 3 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形成可持续的对地观测数据共享新环境。(作者:何国金, 王桂周, 龙腾飞, 彭燕, 江威, 尹然宇, 焦伟利, 张兆明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北京。《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致谢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 类)“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成立了数据共享工作组,本文吸纳了数据共享工作组专家们的一些真知灼见。在此对专家们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  1  2  3  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