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议
为此,以下建议供主管科技的政府部门,包括主管航天和大科学装置的政府部门参考。
由专业性机构进行统筹管理
委托(或成立)专业性的业务管理机构,组织国内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研讨可能会实现重大科学突破的前沿方向,并据此每年(或每两年)发布指南,自下而上地征集瞄准重大科学突破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议书;然后通过 2 条标准进行遴选设立:(1)是否能实现重大科学突破;(2)是否能大幅度带动学科发展。对同时满足 2 条标准,或至少满足其一的项目进行深入论证技术可行性后再给予支持;在建设中实行“项目经理+首席科学家”的联合负责体制,实施全价值链的管理,在设施建成后继续跟踪管理并评估其科学产出,形成闭环。
实施从规划到产出的全价值链管理
对实施周期长、可以成系列发展的领域,如空间科学卫星系列,设立 2030 重大科技专项,给予持续支持;同样通过战略规划,每年发布指南,在空间天文(包括空间引力波探测)、太阳物理、空间物理、行星科学、空间地球科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空间科学的各个领域征集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建议;同样,设立 2 条遴选标准,关注重大科学突破和对学科发展的带动性。每年遴选数个科学卫星计划给予支持,滚动几年后,形成每年都有发射,每年都有重大成果产出的良性循环局面;卫星研制过程实行“工程两总+首席科学家”的研制管理体制;由专业管理机构在卫星发射后继续负责科学运行,持续跟踪管理其科学产出,形成闭环。使习近平总书记“要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全面发展”的指示落到实处。
如果上述建议能够得到实施,利用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上下一心,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经过数年至十数年的持续努力,就会见到显著成效,在基础科学的大部分领域我国都将能实现显著的跨越甚至引领,某些领域可能实现诺贝尔奖级别的重大突破,各领域的人才都会逐渐成长起来,极大地改变我国在基础科学和原始创新领域普遍落后的局面。并给相关技术领域带来增量的、全新的牵引和带动作用,甚至辐射出新的应用产业,并实现寓军于民。
希望政府主管部门能够加快实施,并进一步凝聚目标到重大科学前沿上来。这将使从事基础研究的广大科技人员,以及从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包括科学卫星)研制的广大技术人员找到用武之地,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在新时代的科学春天里,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重大贡献。
(作者:吴季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空间科学与探测技术领域专家,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副主席,IEEE Fellow(会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我国第一个空间科学计划——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嫦娥” 1 号、2 号、3 号探测器有效载荷总指挥,东半球空间环境监测子午链工程建设总经理,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一期)负责人。获国际宇航科学院杰出团队奖、欧洲空间天气与空间气候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3 项,在国际和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50 余篇,获发明专利10余项。《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