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柏春:“科学的春天”意义深远

发布时间:2018-05-10 18:39:16  |  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  作者:张柏春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全国科学大会,科技工作者,科学原创能力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重申: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科学技术人员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同工农兵相结合,满腔热情地对待自己从事的科学技术工作。……这样的队伍,就整个说来,不愧是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 这等于再次为科学家、工程师、教师和其他知识分子“脱帽加冕”,摘掉“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和“修正主义苗子”等“紧箍咒”式的帽子,将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由“老九”提升为受尊重的“第一”,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热情投身于现代化建设。如此,科学家和工程师等知识分子的命运发生重大转变,他们成为党和国家依靠的重要力量,迸发出巨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榜样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战斗英雄被广为颂扬,在抗美援朝时期被誉为“最可爱的人”。20 世纪 60 年代,王进喜和陈永贵分别成为工业界和农业界的典范。在“科学的春天”里,科学家成为深受人们尊重和青少年效仿的新榜样(图3),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数学家陈景润几乎家喻户晓,“爱科学、学科学”蔚然成风。从此,数以亿计的青少年追求科学知识,其中许许多多的青少年成长为职业的科技工作者,其中不乏国家栋梁之材。

在科学的春风里,科技工作开始全面复苏,甚至成为中央尝试开放和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针对过去的错误观念,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鲜明地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全国科学大会之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回暖。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科技,中国不断提升科技和产业发展的起点,并在消化吸收先进科技的同时谋求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给国家带来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在全国科学大会之后,党和政府又提出了新举措,做出了新的战略抉择。1978 年 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为推动思想的大解放开了路。同年 11—12 月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了全党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重大问题。随后,中央于 12月18—22 日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全党工作的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1985 年 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3月13日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如何发挥好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这是中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建设与改革的不断推进,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央和科技界对“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有了新突破,即看到“创新”是促进科技发展、走出跟踪模仿阶段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199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并批准中国科学院启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2006 年 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号召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2012 年 11月,党的十八大决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国科学院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2015 年 3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新论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同年 10月,他提出新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这些新论断和新要求进一步明晰了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着力点。

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科技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长足进步。例如,美国科学基金会发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 2016》(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2016)表明,中国在科技论文产出、研发投入等重要指标方面已位列世界第二,某些科技领域甚至居于世界首位。2012—2017 年,中科院已连续 6 年高居自然指数排行榜的全球首位。不过,尽管有这样的进步,广大科技工作者依然任重道远。

回望“科学的春天”和 40 年改革开放的足迹,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可以从先贤的奋斗中汲取智慧,坚定信念和信心,怀着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努力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深化体制改革,以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要求我们着力提升科学原创能力,勇于解决关键领域的技术难题,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张柏春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编。主要研究技术史、知识传播史与比较史、科技发展战略等,出版《传播与会通》《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传统机械调查研究》《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和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mission 等专著。现主持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科技史》(第三版)。《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