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建立中科院、产业部门科研院所和国防科研院所等机构,调整高等院校,制订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逐步建成比较完整的科技体系和工业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科研成果。然而,“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科技、经济和文化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和破坏,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差距。
1976 年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共中央着力恢复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1977 年 5 月30日,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在听取中科院负责人汇报工作时提出准备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把思想澄清,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筹备科学大会期间,即 1977 年 8月4—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并在会上下决心尽快恢复全国高考,还考虑派人出国留学。同年 8月12日,华国锋在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政治报告,提出“向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进军”,并宣布在适当时候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经过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委等诸多部门的精心筹备,1978 年 3月18—31日,中央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参会代表超过 5 000 人(图1)。华国锋主持大会开幕式,邓小平代表中央在大会上作重要讲话。会前,聂荣臻元帅为大会赋诗云:“华旸出谷天下明,阴霾一扫九州通。”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在题为《科学的春天》的书面讲话中说:“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40 年的实践证明,全国科学大会不仅是中国现代科技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还是一次具有特殊政治意义的会议,对国家的科技、教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 1963 年 1月,周恩来总理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精辟指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到全国科学大会开幕那天,邓小平又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