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推动高科技发展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发布时间:2018-05-10 18:12:44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罗文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高科技发展,创新驱动,科技革命

 准确把握制造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一系列重大政治论断,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实现现代化,工业化是前提,制造业是主导力量,信息化是强力支撑。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从发展机遇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历史契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兴起,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孕育一批颠覆性技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型网络形态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应用技术拓展升级,5G 时代正在开启,军民“一体化”国防科技创新和生产体系深度整合,工业加速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产业变革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面对风起云涌的科技创新浪潮,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产业技术创新特别是制造业技术创新,纷纷出台系列高科技和“再工业化”战略,加快新兴领域前瞻性布局。经过长期积累,我国在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人力资本、完备产业体系、广阔市场空间等方面形成了突出优势。我们完全有可能抓住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从创新载体看,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转变

过去,产业技术创新主要在单一学科或单一领域内萌发拓展,在此基础上形成标志性产品和领导型企业。这种传统的单一领域、单兵突进、单枪匹马式的创新方式正在逐步走入历史,跨领域、集成化的协同创新开始出现,加快向纵深演进发展,成为未来制造业创新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技术创新基本上还维持着研发至产业化各环节顺次推进的传统过程,创新链上各环节并行同步尚未实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承载的创新资源相对分散,难以形成高效协同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 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 40% 左右。我们需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创新共性技术研发机制,弥补实验室技术、产品与产业化之间的缺失环节,破解所谓的“死亡之谷”问题,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从创新模式看,由单一的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和深度拓展,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不断扩大,技术溢出效应不断增强,技术创新的模仿壁垒和垄断利润急剧下降。在现代市场条件下,单纯依靠技术创新的盈利模式被打破,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特别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合,消费者开始追求个性化、智能化、体验化的产品和服务,催生了众包、众创、众筹等新业态新模式。由于商业模式创新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往往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成实际商业价值。这几年,一批互联网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快速发展。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互动,在新能源汽车、物联网、节能环保等新兴领域鼓励开展更多商业模式创新。

从发展态势看,质量品牌、标准、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未来制造业竞争的关键所在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产业竞争的关键逐渐从产品、技术延伸到质量品牌、标准和知识产权。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谋求发展,关键就在于要掌握标准、适应标准、参与标准制定。一些跨国企业正是凭借多年来积累的技术标准和核心专利,赚取高额垄断利润。尽管我国制造业创新取得重要进展,但是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在质量品牌、标准和知识产权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我们要适应这种产业竞争态势的变化,除了继续在产品、技术上推进创新之外,还要高度重视质量品牌、标准和知识产权,强化标准体系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增强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

<  1  2  3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