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推动高科技发展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发布时间:2018-05-10 18:12:44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罗文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高科技发展,创新驱动,科技革命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高科技是产业发展的先导力量,产业强必须科技强。改革开放 40 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高科技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在载人航天、超级计算、移动通信等高科技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有力支撑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孕育兴起,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要进一步发挥高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

高科技发展为制造业创新注入强大动力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出台一系列产业技术创新政策举措,注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特别是“中国制造 2025”的出台实施,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十大领域作为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高技术产业支撑制造业快速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十五”到“十二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 2000 年的 7.7% 提高到 2017 年的 12.7%。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高技术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计算机、手机、彩电、集成电路、疫苗等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3D 打印等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在高技术产业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制造业也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于 2010 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6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比美国高 36%,是“金砖国家”中其他四国总和的 4 倍。据德勤公司联合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2016 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中国、美国和德国被列为最具竞争力国家的前三位。

重点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等系列科技计划,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瓶颈。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实施“核高基”、宽带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大飞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有力带动了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在航空航天方面,“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成功交会对接,“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全面建成投入运营,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成功,C919 大型客机、AG600 水陆两栖飞机成功首飞,ARJ21 支线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在轨道交通方面,中国标准动车组成功完成世界首次每小时 420 公里交汇试验并进行载客试验。在核电技术方面,以“华龙一号”、CAP1400 为代表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实现自主研发。在高档数控机床方面,大型立式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研制成功,6 400 吨大型快速高效全自动冲压生产线实现向发达国家出口。在信息技术方面,“神威 . 太湖之光”成为世界上首台峰值运算速度超过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集成电路 28 纳米芯片制程工艺进入量产,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迈向 10.5 代线。在移动通信方面,我国主导制定的 TD-LTE 标准成为 4G 两大国际主流标准之一,5G 研发处于全球领先梯队。我国制造业科技创新水平步入跟踪、并跑和领跑并存的新阶段。

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形成

围绕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以产业化应用为导向,启动了动力电池、增材制造、信息光电子等 5 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鼓励各地培育了60 余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组织认定 494 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充分吸纳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初步解决了一批重点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建立健全“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和共享共用水平明显提升。2017 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达 2.12%,其中,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比超过 78%。华为、海尔、联想、中车等一批高技术企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快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加快融合,制造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围绕两化深度融合主线,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坚持走“工业 2.0 补课、3.0 普及、4.0 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突破关键技术装备,初步建成了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深化制造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制造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接近 70%。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1.0 发布推行,航天、家电、机械等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涌现。在信息技术渗透融合助推下,个性化定制、协同研发、服务型制造等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日渐丰富,工业设计、信息技术、节能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壮大。截至 2017 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 63.3%,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 44.8%,数字化设备联网率为 39.0%,极大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研发效率。

1  2  3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