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刚:以改革驱动创新 以创新驱动发展

发布时间:2018-05-10 18:09:53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王志刚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驱动创新,科学技术,科教兴国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1978 年 3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入新时代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经改革开放 40 年的艰苦努力和奋勇拼搏,结出累累硕果,正在迈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

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改革开放 40 年来,党中央始终准确把握国际发展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对科技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力推动科技创新各项重大任务举措的落实,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就。科技创新有力支撑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显著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效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把国家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路径。

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正在更多领域成为全球创新引领者

科技创新能力正在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三跑并存”中领跑、并跑的比例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在若干重要领域开始打造“先发优势”、向引领型发展新目标迈进。2017 年,全社会 R&D 经费支出达到 1.75 万亿元,R&D 支出占 GDP 比重为 2.12%,超过欧盟 15 国的平均水平。科技投入的产出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我国已成为全世界第二大高质量论文贡献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世界第一,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达 122.7 万件,居世界第三。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 388 万人年,居世界第一。2017 年国家创新指数排名升至世界第 17 位。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多点突破、群体性跃升,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比肩世界先进水平,世界最大单口径(500 米)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等一大批国际领先的大科学装置建成使用。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量子通信、深海探测、资源勘探、高速铁路、超级计算、移动通信、大飞机、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成果,极大地振奋了国威,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全面融入、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2017 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7.5%,科技创新的高水平源头供给不断涌现,推动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16 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 10 年来,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累计直接带动新增产值 1.7 万亿元,有力提升了我国科技和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半导体照明、光伏风电、特高压输变电、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居世界先进水平,加快迈向中高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世界 50% 以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成功应用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引领世界创新潮流。2017 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13.6 万家,从业人员超过 2 500 万人,研发人员占全国的 55%,营业总收入超过 30 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顶梁柱”。科技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攻克干旱半干旱和盐碱地粮食增产的世界难题,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 43% 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辟新空间。科技创新改善民生福祉成效显著,建立完善了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一批创新药物打破国外产品垄断,有力推动健康中国发展。

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安排更加完善,通过修订法律、出台配套政策和实施行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通道更加畅通。2017 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 1.3 万亿元,各类技术交易市场超过 1 000 家,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量”“质”齐增。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日趋完善,4 298 家各类众创空间与 3 255 余家孵化器和 400 余家加速器,形成接递有序的格局,服务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近 50 万家,带动就业超过 280 万人。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设立 14 支创业投资子基金,中央财政投入 56 亿元,引导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民间资本投资规模达 247 亿元。

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紧紧围绕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健全创新治理体系三大任务,直面多年积弊,改革全面发力、动真碰硬、多点突破。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分散在 40 多个部门的近百项科技计划整合为新的五大类计划体系,建成了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7.3 万台大型科研仪器和 139 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国家科技报告上线超过 10 万篇。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改革完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政策,加大绩效激励力度,开展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试点,精简改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和机构评估工作,切实为科技人员“松绑减负”。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建立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完善国家技术预测和创新调查制度,创新治理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更加优化。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术生态。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 6.2%。

区域创新高地不断涌现,各具特色、联动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紧紧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点带面,协同创新,加快带动各地方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东中西部跨区域创新合作迈出新步伐;科技援疆援藏援青支宁入滇力度不断加大;科技扶贫带动精准脱贫,近 30 年持续支持的江西省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19 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 168 个高新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持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广东深圳等自创区对所在地区 GDP 增长贡献率超过 20%,成为创新发展“领头雁”。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深度和广度空前提高

我国科技开放合作主动布局,积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努力构建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创新共同体,为落实国家总体外交战略、构建良好国际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与 10 个主要经济体建立创新对话机制,面向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等实施科技伙伴计划。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设了130 余个联合研究中心。我国与 158 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政府间合作协议 112 个,参加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超过 200 余个。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对地观测组织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创新发展理念正在加快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1  2  3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