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雄安新区“多规合一” 的策略与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7-12-15 08:36:3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方创琳 匡文慧 等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科学规划,多规合一,基本策略,对策建议

推进雄安新区“多规合一”的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将雄安新区纳入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建成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区和典范区

2014 年 9月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和住建部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全国 28 个市县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雄安新区纳入全国“多规合一”试点,先谋后动,规划引领,先行先试,创新机制,积累经验,把每一寸土地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把雄安新区建成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和开放发展先行区,为国家级新区开展“多规合一”提供典范。

最大限度地协调好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与京津保城市总体规划的精准对接关系

雄安新区因母城北京的“大城市病”而生,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而建,是“跳出”北京城、新建于保定市的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城。因此,雄安新区规划必须充分考虑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天津城市总体规划和保定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关系,优先建设北京到雄安的城际轨道交通,在人口转移、建设规模、产业疏解、交通路网对接、污染治理、水资源调度、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与京津保三城实行精准对接,实现与北京中心城区、天津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错位发展。协调好与首都新两翼、河北新两翼的对接协调关系,避免甩开京津保三城而独立建城,防止出现“孤城”“空城”“鬼城”,防止出现“建了新城空老城、建了新城变空城”等不良现象发生。

积极承接首都科技创新资源有序转移,将雄安新区建成京津冀区域创新的新高地

创新是雄安新区的灵魂,是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的最主要动力。2017 年 9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年)》,提出未来将北京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注重依靠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及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支撑引领经济发展。建议雄安新区积极承接首都科技创新资源的有序转移,接收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 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的跨区外溢辐射,共享科技创新资源,吸引高端创新人才,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共建京津冀区域创新高地,将雄安新区建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地和首都科技成果转化的首要承接地,全国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建设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新高地。

适时启动雄安新区“多规合一”智能化生成与决策支持系统平台建设

采取基于“北斗”卫星的高分遥感影像快速实时获取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多智能体技术等,面向雄安新区开发具有高度智能化、高度可视化和高度决策化的“多规合一”智能化生成与决策支持系统平台,包括:雄安新区的基于“北斗”卫星的最新高分遥感影像解译技术、遥感影像用地分类识别技术、道路系统提取技术、绿地系统提取技术、“三生空间”识别技术、空间增长边界识别技术、生态敏感性分析技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技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规划智能化预测技术、用地结构优化模拟技术、用地布局决策支持技术、公共服务设施智能化规划技术、对外交通规划优化模拟技术、内部交通规划智能化生成技术、公共交通规划智能化生成技术、规划智能化决策支持技术、规划智能化风险生成技术、规划实施智能追踪技术、规划实施纠错置换技术等。用智能化的规划和决策支持技术,监测预警雄安新区规划的动态调整,以统一的规划决策平台调控雄安新区规划的实施与评估。

优先做好白洋淀生态绿心规划,将雄安新区建成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的绿色生态新区

雄安新区环抱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建议从改善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全局着眼,将白洋淀流域生态修复作为一项重大工程纳入国家战略,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优先做好白洋淀生态绿心规划,综合治理白洋淀水污染。启动“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确定向白洋淀生态补水 2.55 亿立方米/年,扣除输水损失后净入白洋淀水量 1.1 亿立方米/年,争取使其水质2020 年达到Ⅲ类标准,有效缓解沿线农业灌溉缺水及地下水超采状况,改善白洋淀生态环境和当地生活生产条件,并将其作为沿线地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

同时,建议利用南水北调通水之机,提请位于北京房山的燕山石化公司不再截取拒马河水而改用南水北调的水,将拒马河的清水归还白洋淀。使拒马河恢复为十渡风景区下游的自然径流,使下游涞水、涿州等地增加地下水补给,改善生态环境,也使拒马河下游至白沟引河恢复常年自然径流,这是白洋淀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

汲取昆明与滇池、合肥与巢湖等城市建设与湖泊生态保护的成功经验及教训,将雄安新区建设与白洋淀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同步开发,同步建设,同步保护,建设水城共融、人水和谐、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生态新城。

推动保定当好雄安新区建设的“服务员”“传送带”“对接器”和“净化器”,高度对接建设“新保定”

顺应雄安新区建设,建议保定及时调整城市发展战略方向,顾全大局,服务雄安,借势发展。保定应当好雄安新区建设与发展的“服务员”,推动城市由综合性城市转为服务型城市。保定应当好雄安新区文化传承的“传送带”,传承本地文化,传承保定文化和传承中华文化,植入雄安新区厚重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保定应做好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对接器”,适应雄安新区建设,重新提出城市发展战略,相应地调整保定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重新确定城市性质与功能,重新优化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形成双子城的建设格局,重新调整城市发展主导产业,无缝对接公路、铁路、城市主干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重新确定城市空间拓展方向,避免背向发展,实现与雄安相向发展;保定应做好雄安新区白洋淀治理的“净化器”,在净化空气、净化水体、净化土壤等方面作出贡献;保定应借雄安新区辐射之光建设“新保定”,主动服务雄安,主动接收辐射,主动挂靠,甘当配角——近期发展配角经济,未来发展服务型经济。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紧凑型的雄安新区,避免出现新一轮“城市病”和“新区病”

在雄安新区规划控制范围内,坚持“量需而动,量力而行,量地而置”的原则,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高密度的紧凑型新区,严防新区建设“摊大饼”,严控炒地炒房。

避免新区建设滋生交通拥挤、严重污染、管控失效、功能失衡、人口失控等新一轮城市病和贪大求洋、盲投盲建、变相圈地、高风险负债和产业空心化等“新区病”。突出雄安新区规划与建设的国际一流和中华特色,成为承载国家千年大计、实现国家大事的典范区。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规划布局的总理念、总思路、总定位和总布局,坚持科学规划、科学布局和科学建设的科学主导原则,把崇尚科学谋城、科学建城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淡化雄安新区规划布局的风水因素,始终明确“科学主导”的总思路,区别雄安新区建设中的中华文化传承与传统风水沿袭的本质。(作者: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匡文慧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杨俊宴 东南大学 建筑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1  2  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