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建议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持金融去杠杆的政策压力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去杠杆”在宽松的货币环境和金融条件下难以完成。为此,要坚持积极稳妥去杠杆的总方针不动摇,货币政策真正落实稳健中性,做到不紧不松,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既要“不紧”,保证实体经济增长的合理、正常资金需要,也要“不松”防止金融加杠杆卷土重来、防止房地产泡沫进一步膨胀与企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过度上升。
未来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要在维持一定政策压力的同时,加强协调和配合,形成合力,实现“强实抑虚”,主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发挥好“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金融调控作用。加强对直接融资、影子银行融资等市场化融资的监测,更准确地把握全社会的实际融资状况,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平稳扩张,避免动用准备金率调整等信号意义强的货币政策工具,充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等具有预调微调、结构优化功能的政策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审慎管理,逐步稳妥将同业存单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积极探索把部分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MPA。金融监管要进一步强化加强综合性、实质性监管和穿透式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整治金融乱象,同时,注重各项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加强监管政策与金融调控政策之间的协调,把握好政策力度、节奏。
加强价格型调控,维持利率水平与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正处于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逐步转型的过程中。随着金融创新快速发展,混业经营现象突出,传统的货币供应量中间目标作用减弱,数量型调控有效性降低,货币政策调控需更为关注利率、汇率等价格变量,保持利率与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强利率间接调控,探索与完善利率走廊机制,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防止金融市场利率中枢水平过快、过度上升。推动“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有序运行,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加强预期管理和引导,防止市场形成人民币汇率单边的非理性预期。
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积极防控银行间流动性风险
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对银行间流动性的可能冲击,防止银行间市场资金面过度波动,灵活运用公开市场逆回购、SLF、MLF、PSL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合理安排工具搭配和操作节奏,“削峰填谷”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要密切关注发达国家政策动向,加强对国际金融形势变化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及国内流动性冲击的预判研判;密切关注同业存单发行与到期、地方债发行及财政存款变化等对银行间流动性的影响;密切关注政策性因素、预期因素与季节性因素对银行流动性与市场资金面的短期扰动;充分发挥央行流动性管理的职能,适时适度采取对冲操作,平抑流动性波动,防止市场资金面动荡。(作者:李若愚 国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