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第三极国家公园群的基本准则
要把保护传承和改善优化自然与人文生态系统放在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的优先地位
国家公园强调保护为主、兼顾开发,在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的前提下,允许适度开发。西藏在高寒、干旱为主的气候条件下,以高寒草甸、草原及荒漠这三大生态系统为优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脆弱易变的不稳定性。由于高原生态系统发育的时间很短,加上寒旱的水汽条件,一旦被毁,极易演替为荒漠、戈壁,很难恢复。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生态系统演替过程的不可逆性是高原国家公园建设不可忽视的约束条件。
西藏自治区是藏族同胞的集居地,藏文化历史悠久,至今仍保持着自身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独特的藏族文化氛围和传统,造就了其独特的风俗人情、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由此综合形成的瑰丽人文景观,成为西藏在世界文化宝库和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最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因此,维系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的持续性是西藏国家公园群建设的首要任务。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要以满足生态文明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需求为前提,在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合理挖掘自然景观和生态体验价值、树立国家公园品牌,通过小部分区域的开发利用,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把建设国家公园群作为国家主导的西藏富民兴藏、造福全人类的重要抓手
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特点,使其难以通过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富民兴藏的发展目标,采取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也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背景下,西藏的发展必须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创新现代化建设的新模式,才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方面不落伍。建设第三极国家公园群,能够有效地处理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通过空间整合、机构整合等手段,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实现“大部分保护、小部分开发”;借助国家公园的品牌效应,促进自然和文化资本增值,提升自身“造血”功能,提升人民福祉水平;并且在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框架下,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规范第三极地区生态旅游产品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无序、粗放开发,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此外,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大前提下,把国家投向西藏的多种资金,在集中建设高原城镇化、发展特色农牧业的同时,开辟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投资的新方向,有利于自然保护地的整合和重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保护;通过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有利于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综合效益。2015 年起,西藏为拉动旅游业发展也自行挂牌了纳木错、珠穆朗玛和雅鲁藏布大峡谷 3 个“国家公园”,但由于以旅游开发为主的功能定位,其建设效果同国家层面的“以保护为主、兼顾全民公益”的功能定位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出现旅游活动超载、居民生计困难、偷猎和放牧过度等问题,这都是在国家公园建设中应着力避免的偏差。
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必须坚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科学发展为宗旨、科学规划为依据、科学管理为手段的建设模式
国家公园建设的复杂性以及西藏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和文化背景,开展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需要遵循科学谋划、合理推进的思路。建立国家公园不仅涉及空间规划布局、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和修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等工程技术层面问题,以及土地确权和用途管制、央地财权事权划分等管理体制层面问题,还涉及特许经营、社区发展、品牌增值等发展机制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性建设方案。如果缺乏系统的前期研究和科学支撑,采取盲目推进的方式,在缺乏前期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估、空间布局研究、环境容量测算的基础上,仓促开展国家公园建设或试点,不利于第三极国家公园群整体品牌的提升,可能使具有重要景观和生态价值的资源未被纳入到国家公园体系,也可能造成未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过度开发建设以及旅客超载,从而导致重要景观、生态和资源发生不可逆转的破坏或退化。为此,提高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的科技含量,应着力:(1)以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为基础,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作为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的基本特色。依托科学考察和研究数据,评价其旅游价值、产品开发方向和方式;(2)以提供从基础论证、规划编制到运行管理全套服务为指引,保障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的科学设计水准、建设水准、管理水准;(3)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在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中的应用,把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成为全球国家公园中在应用现代技术工具进行管理方面居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公园。